台灣掉進一中不表陷阱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曝光並吸引全球新聞矚目的兩岸領導人會晤,終於在新加坡登場。
綜觀這場所謂「歷史性」的會面,老實說,熱切而難掩興奮之情的馬英九,似乎除了81秒鐘握手的鎂光燈及全球媒體的報導外,什麼也沒得到。而習近平主動拋出的這場大秀,則只給出一般性的、外交詞令似的承諾,而這是過去北京一再說過的,但他收穫的卻是,全球都在看的、對台灣下任總統的喊話,以及將兩岸關係政治性接觸的進程推上談判桌。
在閉門會前開放媒體採訪的時段中,習近平簡短的致辭(按媒體的報導,約600來字),老練但不顯嚴厲地表達了其一貫的堅定立場。也就是說:這七年來之所以「台海局勢安定祥和,兩岸關係發展成果豐碩」,就是因為雙方共同努力,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共同政治基礎的結果。而目前兩岸關係發展面臨「方向和道路的抉擇」,「我們今天坐在一起,是為了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不得而復失」。這很明顯是對將在70天後產生的新總統堅定而強硬的畫線。
馬英九的致辭則顯得鬆散雜沓(按媒體的報導,約1200來字,習的兩倍),像是海基海協兩會代表的事務性商談。對他所提五點主張,習近平也只是高來高去的回應。從會後兩方的記者會看,完全看不到中外媒體事先所猜測的,習會不會送大禮,包括撤飛彈等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會後的記者會中,馬很得意的透露,說他會中拿出92年的資料,當著習近平的面念,說九二共識是,兩岸雖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涵意,認知各有不同。換句話說,馬在習的面前再一次「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是,人家並沒有認同你的「認知各有不同」。而且北京當年是用「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意」繞開了這個爭議。但是,現在可是兩岸最高領導人的會面,一個中國的政治含意還能「不涉及」嗎?關鍵就在這裡,只要兩邊都堅持一個中國就好了,至於你的認知如何,那是你的事,我的認知全世界都知道,甚至很多也都認同。這叫「一中不表」。在當前的現實政治裡,馬的自以為是其實是再一次替「一中不表」認證,因為你的「認知各有不同」只在台灣部分場合「有效」。
在認知科學中,一種叫「沃爾夫假定」( Whorf hypothesis ) 的說法推進了「不同的語言導致不同的世界觀」的理論,也就是說,你一直用一種被設定內涵的語言,到最後,你不知不覺就那樣相信那個內涵了。這有點像中國古時候講「曾參殺人」的故事一樣。「一中不表」就有這樣的效用。馬這次再一次陷進這個陷阱而不自知。
儘管這次會面毫無新意,馬一無所得,表面上好像也沒像一些反對者罵的,賣了什麼,只是像配合習近平開了一次對台政策宣示會。但是,其歷史效應還是不可忽視。不可否認,兩岸領導人會面已是一個歷史事實,它將不可避免的規範著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軌道,也即兩岸關係之政治性處理已無可迴避。這是習這次主動促成馬習會面的基本用心。1993年辜汪新加坡一會,規範了其後迄今兩岸發展的軌道;2015馬習新加坡再會,未來的發展軌道將往何方發展?習在致辭最後提出來的願望是「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讓兩岸同胞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耀」,這難道還不清楚嗎?
只是,台灣人民,台灣即將受全民付託的新總統,準備好了在這個「既與的歷史事實」上,接這個招,乃至創造自己的歷史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