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印度VS.中國
5月14日,莫迪將首次作為印度總理開始對中國進行為期三天的訪問。這兩個大國之間的互動引起德語媒體的密切關注。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時代周報》週三在其政治版發表署名文章《印度VS.中國》(Indien vs. China),文章在副標題中將兩國稱為"互不信任的對手",並提出三個問題:誰更強大?在哪個國家可以生活得更好?未來屬於誰?
文章從"民主VS.專制"、"無序VS.規則"、"甘地VS.毛"、"溫柔VS. 強硬"、"精神VS.金錢"五個方面對比了印中兩國。
作者針對第一個方面指出:"中國是一黨專制的國家。但這並不意味,中共不需要擔心民眾的情緒。該黨一直都害怕起義和顛覆活動。每年,數十萬起抗議撼動中國。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中共發展了一套精心設計的社會維穩體系。這個體系中的安全部門每年所需維穩費用甚至高出國防預算。同時,共產黨要精確地了解人們的活動、不滿和期望。因需求而異,他們會採取壓制、轉移和滿足的應對方法。"
相比之下,作者寫道,自稱為"最大的民主國家"的印度"只是政治上的民主,社會制度上卻"離民主"遙不可及。貧富差距、男女不平等、教育程度懸殊的問題都很嚴重。民主甚至可以成為精英們不需要幫助普通百姓解決問題的藉口。印度的政治家清楚,他們是由人民自由選舉產生的。中國的統治者卻沒有這種安全感。"
不同和類似之處
在闡述"無序VS.規則"時,作者強調,中國政府熱愛秩序。"幾千年來,中國的統治者都試圖調教人民。但是這一措施的下面卻深藏著無秩序的殘餘。人們在各種規章制度中鑽空子。就算被要求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個人主義也不會因此而退縮。……中國是易碎的有序,印度是穩定的混亂。"
作者在"甘地VS.毛"的段落中寫道,"因為中國從未真正的審視過毛的歷史角色,所以大家可以(評價他時)各執一詞。現代印度之父甘地則截然相反:他是虔誠的教徒、和平主義者、仁愛的政治家。"
在"溫柔VS. 強硬"的段落結尾處,作者總結說:"其實,印度也想成為和中國一樣的強國,並希望這個夢想終有一天成真。"
文章最後,在對比精神和金錢時,作者發現,中國大多數人雖然不信教,但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探求生活的意義,並試圖從宗教那裡找到答案。物質需求逐漸得到滿足,精神需求卻在不斷增加。"
作者另外提到,印度雖然深受宗教的影響,但是"這一切都無法排除那裡的務實的物質主義。"
"鄰居眼紅"
莫迪在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期間已多次訪問過中國
瑞士《新蘇黎世報》當天也關注了中印兩國的關係,在其國際版發表署名文章《鄰居眼紅》(Neidische Blicke vom Nachbarn)。文章在引言中寫道:"中國的經濟崛起和北京領導人不斷增長的外交野心在印度引起不悅。但是總理莫迪還是會在訪華期間盡力建立良好氣氛。"
作者在文章開頭回顧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9月訪問印度時,中印邊境的士兵對峙為其此行蒙上陰影。
作者認為這次莫迪訪華應該會更順利。"前提不錯,莫迪在擔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期間已多次訪問過中國,並公開表達了對中國經濟崛起的讚嘆。"但是作者也指出,儘管習莫之間存在所謂的"男人的友誼",但是此次會面還是會受到邊境之爭的影響。
文章在最後也提及兩國的共同之處。作者繼續寫道:"不只是在經濟領域,印度遠遠落後於它東邊的鄰居。相比印度,中國擁有廣泛的工業基礎,莫迪也希望在'made in India'(印度製造)的標籤下打造類似的工業基礎。為此,他需要中國投資者的經驗和資金,這也是他此行的主要任務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