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美國不會容忍中國與之平起平坐”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米爾斯海默多年前預測,中國的崛起將導緻美中之間的衝突。他在近日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再次針對美中對立的未來發展做出預測。
德國之聲: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展現力量的手段越來越激進。短期內,中國會與美國正面交鋒嗎?
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從中國的角度看,如今最好不要與美國有任何嚴峻交鋒。中國20年後將能更好地與美國對抗。但有兩個因素正促使中國。其一,對於任何國家而言,隨著實力增強,在外交政策上幾乎不可能不變的更具侵略性。
這就是中國的現況。許多人會指責習近平,但我認為這與他的個性或利益沒有太大關聯。他所接手的中國比90年代時更為強大。與之前幾任領導人相比,他可以更耀武揚威。
第二個因素是中國的鄰國以及美國的反制。美國在2011年開始亞太再平衡策略,從而在地區內遏制中國。這造成了一種螺旋機制:美國及其亞洲盟國正在反制中國,而中國正作出回應。
剛剛提到亞太"再平衡",美國究竟有多認真執行?許多東南亞國家認為他們孤立無援。
毫無疑問,當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2011年宣布亞太再平衡時,美國剛開始思考制衡中國。在奧巴馬的任期內,美國沒有太多作為。但自從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後,美國毋庸置疑在推行雄心勃勃的遏制政策,而且絕不止遏制這麼簡單。美國試圖打壓中國經濟,瞄準中國的科技業。關鍵之處在於,美國不容忍平起平坐的競爭者。
一些人認為美國無法阻止中國成為區域霸權。或許40年後中國的實力能與美國匹敵,屆時便無法再阻止中國坐大成為地區霸主。但我懷疑這是否會是最終結果。有理由相信美國在可預見的未來里能遏制中國。
在國際政治中,盟國與聯盟起著重要作用。你怎麼解讀亞洲在這方面的情況?
仔細觀察中國的鄰國,多數都會與美國結盟對抗中國,組成一個平衡的聯盟。屆時肯定會出現兩個聯盟結構,就像在冷戰時期那般:一邊是北約,另一邊是華沙公約組織。
巴基斯坦、朝鮮、柬埔寨、寮國-或許還會有緬甸,很可能會站在中國這一方。日本、印度、新加坡和越南則將與美國結盟。
今年七月,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稱美中對立是"冷戰1.5"。你怎麼看這樣的歷史類比?
從最基本的層面看,美中目前的情況與冷戰有相似之處。都是有一個國家意圖支配世界的一個地區。美國主導西半球,而如今中國毫無疑問有意支配亞洲。從這方面看來,確實存在相似之處。
不過也存在根本上的差異。首先,最初的冷戰發生在第二次大戰後,而且圍繞著德國問題。但亞洲並沒有這樣的情況。中國已經很久未曾打仗,地理位置也根本不同。美中潛在衝突的關鍵點是南海、東海和台灣。在冷戰時期,衝突或潛在衝突點在於中歐。這是一個重要的差異。
另一個重要的差異是,由於蘇聯是共產主義,其經濟效益並不高,雖然人口數相當,其財富從未超過美國的三分之一。中國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對手。它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多,擁有充滿活力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因此,中國有潛力成為比美國更富裕的國家。所以美國最終要對抗的可能是一個比它更龐大的國家。
2011年時,您對美中避免衝突的可能性感到悲觀。您現在是否改變看法?
我現在對於美中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更悲觀了一點。我一直相信兩國之間會存在激烈的安全競賽。但近幾年裡,特別是自特朗普執政以來,我開始覺得戰爭的可能性比我預期的更高。同時我也發現,亞洲的地緣對於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起著多關鍵的作用。
在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將注意力集中在中歐。美國和蘇聯若開戰,將導致中歐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甚至可能動用核武。幾乎不可能爆發這樣的戰爭。如今東亞的地緣狀況很不同。潛在的衝突點包括南海、台灣和東海。南海爆發戰事的情況更容易想像。當然,這樣的戰事是有限度的,但是可以想像這類戰爭會發生在海上,空軍以及海軍力量都會參與其中,這比冷戰時中歐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更大。
再重申一次,我不是說這很可能發生,但這是可以想像的情況,而且非常令人擔憂。
有破除這種局面的方式嗎?
沒有,在這種根本的兩難狀況中,我看不到出路。這也是我將2011年的著作命名為《大國政治的悲劇》的原因。這正是國際關係的悲劇性。
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是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羅蘭·溫德爾·哈里森傑出貢獻教授,著有《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等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