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中文網
〈回家投票:台灣「民主聖地」的世代交鋒〉
/AMY CHANG CHIEN
2020-01-10

〈回家投票:台灣「民主聖地」的世代交鋒〉
/AMY CHANG CHIEN
2020-01-10

「凍蒜!」、「保家衛國,票投14號」、「2020,台灣要贏」……寬闊的市立棒球場停車場上,大螢幕和人們手上的牌子滿是各式競選口號,粉色與綠色的加油道具飛揚,一些年輕的支持者在蔡英文壓軸出場時尖叫歡呼。
隨著台灣大選進入了最後衝刺階段,我回家的第二天(1月6日),現任總統蔡英文的拜票車隊也駛入了嘉義——這個人口不到27萬,卻有「台灣民主聖地」之稱的台灣南部城市,並於週一晚間參與民進黨的造勢晚會。
「這是我第一次回嘉義(投票),」現場一名現年30歲、在台北居住多年的嘉義人Hiro Huang告訴我。「回到嘉義之後,才真的體會到兩個政黨的對立,或是兩邊選舉派系的對壘。」他說,這可能是因為他目前身處於一個有藍有綠的地方,之前在台北的政治「同溫層」比較厚一點。
週一晚上的同一時間,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的陣營也在城市的另一頭舉行造勢。我抵達國民黨的造勢現場時,舞台上的主要流程已結束,但許多穿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國旗裝的支持者仍留在現場。一名現年58歲、退休的嘉義營造業老闆向我熱烈地講述他對於韓國瑜的喜愛,「韓國瑜喔,我感覺到他的真,真的是很真。」他表示,自己也曾經投過民進黨,身邊也有朋友支持民進黨,「大家互相尊重就好。」
今年1月11日大選前,我從中國大陸回到台灣的家鄉嘉義投票。成千上萬的台灣人也在最近幾天從世界各國、台灣的各縣市紛紛返鄉。在台灣大眾在兩岸關係與社會經濟等問題上的立場越發兩極化之際,許多政治立場不同的人都認為有必要藉由投票來捍衛他們認為迫切需要的利益與價值。對於他們來說,行使這項參政權利的價值似乎大於飛越這段距離帶來的價格和時間成本。



回想過去的幾次台灣選舉,台灣總是會出現類似的「返鄉投票潮」。只是與往年相比,今年許多人回家投票的理由因為香港「反送中」、兩岸關係的惡化而多了焦慮與恐懼,「很怕是最後一次投票了」、「這次投票對台灣民主很關鍵」這類的說法,在台灣的社群媒體上傳播、發酵,也成為助推一些台灣人返鄉投票的動力。另外,從制度層面來說,台灣一直尚未推行「不在籍投票」,亦即想投票的台灣人需要回到自己戶籍所在地,才能行使這項參政權。
對於一些台灣年輕人來說,返鄉投票的背後原因往往摻雜了更多對中國政府的恐懼,這很大部分是來自於「台灣人」身份認同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覺醒。但對那些長年在中國大陸經商、生活的台商族群、海外僑民來說,推動他們返鄉投票的背後動力一般更務實,更多地觸及了商業利益的考量。
對於一些台灣年輕人來說,返鄉投票的背後原因往往摻雜了更多對中國政府的恐懼,這很大部分是來自於「台灣人」身份認同在他們成長過程中的覺醒。但對那些長年在中國大陸經商、生活的台商族群、海外僑民來說,推動他們返鄉投票的背後動力一般更務實,更多地觸及了商業利益的考量。
面對不同的選民群體,藍綠兩黨在打選戰時的手法也出現差異,蔡英文在選戰最後幾天向海內外工作、求學的年輕族群喊話,希望他們返鄉投票;韓國瑜的支持者則在造勢現場和網上宣傳時更強調中華民國的形象,呼籲海外華僑回台投票。近期香港「反送中」和來自中國的假資訊干預選舉等事件持續發酵的情況下,多家民調結果皆顯示蔡英文半年多來的支持率領先。回家第三天我出門買午餐時,在離家幾百公尺的路上遇見了蔡英文掃街拜票的競選車隊,馬路一側的支持者們熱切地和總統握手、問好。


在香港抗議與中國影響力的陰影籠罩台灣之際,嘉義喧囂的地方政治是台灣人熱衷於捍衛民主價值的證明,也是台灣競選文化的縮影。近年來,這座城市從早期由地方派系主導、暗潮湧動政治生態,逐漸走向藍綠兩大黨的對抗。
嘉義市是台灣南部第三大城市,大選前熱鬧的造勢場景不僅止於藍綠的隔空較勁,自1950年代以來,每到選前之夜,市中心的著名地標、有「民主圓環」之稱的中央噴水池畔會上演一場嘉年華式的造勢晚會。當夜,不分黨派的候選人會開著宣傳車、帶著大批人馬集結在市中心的圓環,互相叫囂、造勢。坊間流傳這樣一個說法:哪個候選人在選前之夜喊得越大聲,就越有可能在隔天的投票日中勝出。
在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中,嘉義是一個相對「搖擺」的城市,並有著較為進步和無黨派的特色。1968年,在國民黨一黨專政時期,女醫師許世賢以無黨籍之姿,成為全台灣首位民選女性政治人物,其女兒張文英、張博雅也先後以無黨籍身份當選嘉義市長,「許家班」的治理也為嘉義市贏得了「民主的聖地」的稱譽。過去30多年來,嘉義曾有5位女性市長,僅2014年至2018年曾出現一任男市長,這在男性主導的政治領域中實屬罕見。
自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以來,台灣共經歷了四次總統大選,歷年投票結果顯示,嘉義市支持綠營總統候選人的投票者高於藍營,但藍綠得票差距呈現逐年縮小的趨勢。而在市長選舉中,藍綠歷屆互有優勢,地方選舉中的政黨輪替對於嘉義選民來說並不新鮮。


儘管身在異鄉,我仍時常關注著台灣政治,而家鄉相對膠著的選情也加強了我回家投票的念頭。嘉義乃至於全台灣總統大選結果的不確定性讓我更加相信,投下手上的這一票會更有影響力。很快地,我就發現,專程從海外返台投票在我的朋友群體中不算少見。從美國、德國、日本、澳洲、香港……平時因工作緣故而分散世界各地的友人,很難得地因為返鄉投票而有在台灣見面的機會。
「香港的抗爭給我蠻大的影響,去反思自己過去雖然去投票但顯得很被動,也不太關注候選人的政見,聽人說誰好就投誰。」我的高中同學、現在在香港工作的Katie告訴我,她在看見「香港人的和平抗爭一點用都沒有、政府無視人民的生命和呼喊」的時候,內心湧起了一股很深的恐懼,無論如何這次都要排除萬難回家投票。「希望還能用選票守護自己的未來安身立命的地方吧。」
我偶爾會和一些常住北京朋友聊起,自北京奧運前後,中國發展騰飛,在經濟方面更加開放,努力地要讓世界感受到中國的好,也通過較為溫和對台政策,試圖加強台灣人對中國大陸的好感。而同時,那段時間也是台灣人的身份認同迎來巨變的時刻。2000年,民進黨的陳水扁擊敗了主要對手宋楚瑜,台灣迎來第一次政黨輪替,開啟了綠色執政的篇章。隨之而來的教育改革對於台灣中小學學生的課程大綱產生巨變,小學的課程除了學習國語,還要在鄉土教育課上學唱台語歌。到了中學,台灣史也獨立於中國史成冊,並大幅增加了相關章節。
1990年代末,我和一些八九零後的台灣人上小學時,作業簿上總是會出現那一行字「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剛開始學英語時,也不覺得說「I’m a Chinese」(我是中國人)這個表達有任何奇怪之處。但隨著台灣政治上的變化、教育制度上的重大改變,我和一些同齡人從小學、中學到高中階段,都不約而同地經歷從「覺得自己是中國人」過渡到「我是台灣人」這段身份認同的轉變。
我國中時的朋友權豪告訴我,他在小學時喜歡描繪「秋海棠」的全幅中國地圖的概念,並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希望台灣變成聯邦制國家。但隨著課程的變動與調整,他開始有了關於「台灣人」身份的新的認知。「我是跟著新的台灣認同一起成長的,」權豪說,「在這個教育下,會讓我覺得投票很重要,也會受到民主的召喚去投票。投給誰不一定,會傾向民進黨。」
我發現身邊年輕一輩的朋友大多偏綠,支持強調本土化、警惕中國威脅的蔡英文和民進黨,還有台獨立場鮮明的基進黨;但其中的許多人也提到,他們的父母或長輩長期支持國民黨或泛藍陣營的候選人,會在這次大選中投韓國瑜或宋楚瑜。


從歐洲返鄉工作的朋友Amélie是外省三代,家中長輩長年支持國民黨,還將自家住宅商借給國民黨地方政治人物作為競選總部,她自己曾在近兩年投入藍營的地方輔選工作。即便如此,曾投給國民黨候選人的她對於這次將做出的選擇也沒那麼肯定。她說,身邊似乎很難找到支持韓國瑜的年輕人,「支持蔡英文好像成為了一種潮流」。
反觀在中國大陸工作多年的台商群體,他們的返鄉投票之路又是另一個故事了。長居大陸經商的他們多期盼兩岸關係穩定,因此傳統上較支持泛藍的候選人。在台灣民眾對於中國政府的疑慮漸深、國民黨候選人民調聲勢逐步下滑之際,由中國國台辦批准成立的一些台商協會也助力大選期間的返鄉投票潮,與航空公司協商,推出給居住在大陸的台灣人在大選及過年期間優惠的機票促銷方案。
早在去年10月、11月,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公布的「台胞返鄉團購機票」的優惠方案在一些有台灣人的大學校友會群組流傳。多家大陸與台灣的航空公司都祭出團購優惠和促銷活動。
在北京三里屯,我和同事常光顧的咖啡店的老闆小游來自台灣,在一次閒談時,他開玩笑地提起:「韓國瑜又不會贏,我不回去投票。」後來他改口說,自己有點事無法回台。身為青島台商協會的常務副會長的他表示,他們的協會今年在青島也做了一些動員,如果青島的台商回去投票,可以憑登機牌向協會申請補助款1000元人民幣。
去年12月31日,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反滲透法》,讓許多台商擔憂自己以往慣常地與大陸官方交涉的模式,也會在台灣的法律中被定義為「滲透」。小游表示,許多台商對於政府通過《反滲透法》的反應比較激烈,因此今年台商返鄉投票的情況比較踴躍。「現在台灣政府對台商這邊還是有一些不公平的地方,」他說,「所以說對台商來講啊,大部分還是比較希望支持這種,要鼓勵兩岸交流的那個政府領導人。」
台灣青年與台商團體之間的差異並非這場選舉中的唯一分歧,許多家庭中的政治傾向差異也是選舉期間另一場火藥味十足的交鋒。當我與年齡相仿的朋友聊到返鄉投票話題時,支持蔡英文、民進黨和一些小黨的朋友提到了自己與支持藍營的父母之間談到政治時的不睦。
「我爸是支持韓國瑜的,他覺得蔡英文學歷是假的。」從美國返鄉投票的小學同學Austin告訴我:「我太震驚了,我嚇到,沒辦法討論下去。」
「家裡不能談政治,會吵架。」我在國民黨的造勢現場偶然遇見的一名拿著民進黨助選旗幟的18歲高中生、蔡英文的支持者庭榕告訴我。「不要談政治氣氛比較好。」她表示,很期待自己在兩年後達到20歲的法定投票年齡時能有投票權,但說自己「不會投給像是韓國瑜這種說話不經大腦的候選人」。
跟許多台灣城市一樣,嘉義市也擁這樣的特點:青年人口流失嚴重,常住居民大多以軍公教人士為主。所以當離鄉的青年返家時,他們與長輩之間的對話也經常聚焦於台灣社會近年來的矛盾:政治傾向的世代差異與年金改革問題。蔡英文上任之後,於2018年7月推動軍公教年金改革新制,台灣軍公教人員的退休退撫基金因此逐年縮水,這項政策也立即引發了廣大軍公教群體的不滿與抗議。
前年,我身為退休教師的父母也曾走上台北的街頭參與軍公教遊行抗議,表達他們對於現任政府的不滿。早在幾個月前,我們家的Facebook聊天群組就摻入了一些關於政治的討論,父母也會因為年金改革這項難平之傷,向我們表達希望總統「換人做做看」。


最近在國外旅遊的父母預先算好了時間結束旅程,在選前兩天返台投票。媽媽說,在旅程中也遇到了兩個要返鄉投票的台灣退休老師和農會員工,這兩人還特別叮囑了他們要投給韓國瑜。我在台北、高雄工作的妹妹們也將回到嘉義投票。我們突然發現,這次民主選舉將是除了每年農曆年之外,把我們全家人聚在一起的珍貴時刻。
在嘉義,立委候選人的宣傳車已滿街跑,蔡英文、韓國瑜等人的大型競選看板也出現在市區和郊區;回家三天,我已經接到了三通催票電話(其中兩通來自韓國瑜)。到目前,嘉義的選情已經讓返鄉投票的我看得津津有味。
週五,那場盛大的選前之夜造勢晚會又將在圓環上演,我和一些朋友已經相約在圓環相見,要在自己的故鄉見證一個很地方同時也很台灣的民主時刻。五年前,我也在選前之夜去了圓環,但因為現場實在太吵了,很難分辨到底哪個陣營喊得比較大聲,難以按照傳聞中的用聲音大小來預測隔天誰會勝出——但這或許也是我們為什麼需要去投票的原因吧。
Amy Chang Chien是紐約時報中文網編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