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復無國際法源依據 學者說:蔣介石也懂
台灣光復節」作為國定假日數十年,但光復一詞,學界早有爭議,台灣政權轉移並未獲得國際法支持,台灣史研究學者多年來呼籲社會,正視台灣主體性,應重啟檢討光復節定位,同時盼台灣走向更多元開放的未來:「要有更多更歡樂的假日,不要再讓政治定義全部的生活了!」
日本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戰敗,而台灣在西元1945年10月根據聯合國最高統帥第一號命令,由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派陳儀來接收,但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提醒,雖然實質統治上是國民政府,然而主權的取得需靠正式國際條約作為移轉的合法性,過去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是不具條約效力的宣言,並不能提供戰後台灣、澎湖地位歸屬的國際法效力。
因此,1946年1月國民政府公告台灣住民恢復中華民國國籍,便曾引來英國、美國的外交抗議,此外,薛化元說:「蔣介石自己也知道這點!」因此就算到了1949年1月,陳誠上任台灣省主席,蔣介石還特別發電報告知:「台灣在對日和約成立前,不過是我國一託管地帶性質。」
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李筱峰更說,10月25日更有另一諷刺史事,1971年的那天,退守台灣的蔣政權的代表被趕出聯合國,若說得殘酷,中華民國在1949年就消失了,但當時台灣的對日條約尚未訂定,因此中華民國消失、台灣只是暫時軍事接管,之後才重新解釋,然而國民黨在台戒嚴強權下,聯合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才讓台灣的「光復節」一直過下去。
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花亦芬撇去史觀,認為國定假日本身,應該是民主社會高度公益性的議題,而從前這些假日很「政治」,國民黨從其角度,用放假來加諸台灣所謂的政治符碼,如今社會走向多元開放,更該探討多元文化意涵,如是否有原住民的國定假日,或者學習國外嘉年華等歡慶節日,不該讓台灣人的生活都被政治定義,國定假日更隱含緬懷、反思,應該找到台灣社會真正願意去保持的記憶與傳統,不要再陷入框架與對立之中。
台灣光復無國際法源依據 學者說:蔣介石也懂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