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中國往何處去?中國會進入不穩定的狀態。

德語媒體:中國往何處去?
經濟改革何去何從,政府究竟願不願意放權,這是德語媒體評論中國經濟時最關注的話題。然而種種跡象顯示,共產黨無意選擇市場自由化的道路。
 China Beijing Stadtpanorama
北京暮色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背景下,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經濟改革的推進。《法蘭克福匯報》駐上海記者Hendrik Ankenbrand在題為《中國的未來》一文中開篇也是提出了一個設問:"北京會走什麼樣的道路?種種跡象表明,未來的方向早已經選定。"
文章先是回顧了鄧小平關於中國改革"摸著石頭過河"的理念。在他的領導下,中國沒有直接向世界大開門戶,而是先以一些經濟特區作為市場經濟的試驗田。"許多人認為,這就是中國從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崛起而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原因。中國的領導人至今都堅信,如果當時直接全面實行了市場的自由化,就像俄羅斯90年代所做的那樣,那麼中國經濟就無法實現持續的高增長。更重要的一點:也許中國共產黨已經重複了前蘇聯共產黨的命運。"
北京不願走自由化的道路
但是問題來了:在摸索著實行了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共產黨還會不會繼續"放權",允許市場繼續自由化?作者指出:"凡是研究過其它國家失敗案例的經濟學家,都堅信,如果中國政府不能允許市場獲得自由,那麼中國經濟是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創新的。然而,自由正是政府所懼怕的,因為它被視為對權力壟斷的威脅。"
自從中國的工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股市也開啟"過山車"模式之後,北京就開始投入巨資,以重新掌握對經濟的控制。今年年初開始實行數日就"夭折"的股市"熔斷機制"就是一次失敗的嘗試。為此,證監會主席被撤換,"但是中國領導人仍然不願意承認,要想調控規劃複雜多變的金融市場,可比計劃鋼鐵和煤炭產量要復雜多了"。
"這對於中國的未來意味著什麼呢?專家分析,有四種可能:最不可能出現的景象,就是以新加坡為範例,對市場進行全面的自由化,隨後轉型成為富裕的工業國家。與之相對的還有三種可能的情景,其區別就在於威權統治的程度,相應的改革力度也是從強到弱,甚至完全沒有改革,直至經濟發展走到自己的極限。"那麼,北京的決策者會選擇哪一終模式呢?作者接著分析道:"種種跡象表明,方向早已選定--而且北京已經難以擺脫自己對這條道路的依賴。"
僅追求物質夠不夠
至於這條道路會引領中國走向繼續的崛起,還是走向沒落,也是《新蘇黎士報》 週四所關注的話題。該報在其"政治文學"版面發表了一篇書評,介紹了《紐約客》前駐華記者歐逸文(Evan Osnos)的著作《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逐財富、真相和信念》(原著標題Age of Ambition: Chasing Fortune, Truth and Faith in the New China)。這本書的德語譯本2015年出版發行。書評作者簡要總結了歐逸文實地觀察中國"充滿野心"的發展八年得出的結論,那就是僅僅有富裕生活是不夠的:
 China Präsident Xi Jinping bei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CCTV
黨指揮媒體?——習近平視察央視
"如今中國領導人已經不再許諾實現什麼社會大同,而僅僅是富裕、自豪與強大。根據歐逸文的分析,這樣的許諾在一段時間裡也是足夠的。但是現在中國人追求的更多了- -也許就是自由獲取信息的權利。新科技的發展造就了一種新的政治文化:過去曾經諱莫如深的東西,今天已經不再成為秘密。而共產黨越是去極力阻止中國民眾獲取無過濾信息,民眾在這方面的要求就會越強烈。"
經過將中國的發展歷程與八十年代的日本相比較,歐逸文認為中國的製度之不合理可能會導致混亂無序。因為今天的中國與當年繁榮時期的日本有一個根本區別:在日本經濟出現泡沫的時候,它已經全面發展成一個發達國家;而中國儘管經歷了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也仍然是一個貧窮的國家,它如今的人均收入也僅僅相當於日本在1970年的水平。中國的未來究竟要往何處去?書評的作者最後總結道:"至少有一點歐逸文是正確的,那就是中國會進入一個不穩定的狀態。"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DW.CO​​M

“黨媒姓黨”,強勢語調之下透露絕望?
習近平近日對中國三大官媒進行視察,要求媒體專注於“積極報導”。這位中國一把手為何會在這個時間點強調“黨媒姓黨”,這又將給中國媒體格局以及意識形態帶來哪些影響?(24.02.2016)
德語媒體:“熔斷”的代價
中國證監會主席換人的消息受到了德語媒體的關注,《商報》記者評述肖鋼下台的背後原因,以及繼任者所面臨的壓力。(22.02.2016)
德語媒體:中國模式有了大麻煩
週二的德語報刊,普遍關注了中國疲軟不振的經濟以及嚴重過剩的產能。(16.02.2016)
專訪:中國經濟改革仍存在重重阻力
中共預計將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上製定新的經濟發展五年規劃。中國經濟增長的疲軟引起世界關注,中共將如何面對“新常態”,計劃中的改革能否實施?德國之聲記者就此採訪了維爾茨堡大學的中國經濟問題專家費多麗教授。(25.10.2015)
日期 25.02.2016
作者 雨涵摘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