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島真 [作者簡介]
政治外交[2016.02.03]其它語言:ENGLISH | 日本語 | 简体字 | Русский |
2015年,聚焦「歷史認識」的一年
2015年,東亞的主要問題點大致有3。
第1是「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年、日韓基本條約簽署50週年、越南戰爭結束50週年等等,各種「紀念」活動都集中在了這一年。這種紀念歷史的動向當然不是源於歷史學研究,而是與目前各國的國內政治及國際政治密切相關的。
尤其是在東亞,社會不斷趨於兩極化,政府總是試圖將歷史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歷史認識不僅成為國內問題,而且隨著中國的崛起,對整個東亞史的論述也發生了變化,以至於歷史變成了更加敏感的問題。有關歷史成為國內政治問題的事例,可以列舉臺灣內部出現的歷史認識爭論;而涉及國際政治的事例,我們可以列舉8月14日安倍晉三首相發表的「戰後70年談話」和習近平9月3日舉行的閱兵式。
然而,回顧剛剛過去的一年,尤其是在國際舞臺上,歷史問題得到了比較克制的處理,年末的12月28日,日韓兩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慰安婦問題,兩國站在了走向和解的起點,對這些著眼於未來的「和解」努力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不過,即使政府層面決定了最終結果和不可逆協議,但就歷史認識問題整體而言大概是不存在「不可逆」的。不僅是位於首爾的日本駐韓國大使館前那座「少女像」的搬移問題,在圍繞申報世界遺產的對立等問題上,是否會因此畫上句號也有必要繼續予以關注。在這個意義上,2016年仍有必要繼續開展謀求和解的努力。
南支那海,依然是重要課題
在觀察2015年的東亞形勢時,不可忽視還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日漸明確的自我認識。顯而易見,相較於胡錦濤,習近平外交更加明確地展露了「大國形象(shape)」。中國內部一直強調,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給周邊國家也帶來利益。然而,在明確了自己的大國形象,並開始描繪新的「亞洲形象」和提供國際公共品(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s)的同時,它還伴隨著在領土和主權問題上也絕不妥協的姿態。
典型事例就是南支那海(日本對南海的稱呼,下同——譯註)問題。中國不僅在南沙群島(斯普拉特利群島)等地的主權問題上毫不讓步,還在岩礁和暗礁上填海造島、並修建機場,這不僅給聲索國,也給世界其他國家一種中國在試圖改變現狀的印象。
對此,美國以「航行自由作戰」行動作為回應,而這終歸是作為事關航行自由等國際法問題來對待的,並未介入到領土歸屬這個核心問題上;此外,美國還和中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一直保持著對話。因而,美國的應對措施,恐怕不會成為促使中國全面轉變南支那海政策的契機。
不過,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除了美國的政策外,東協(ASEAN)在主權問題上的應對能力問題、日本干預南支那海問題的方法、臺灣新政權的南支那海政策等,諸多論題堆積如山。這些問題在2016年會如何發展,仍將是接下來的重要課題。
中國倡導建立的新「亞洲」
東亞地區的國際關係逐漸走向一個重大轉折點。之所以這麼說,並非單純是中國的崛起,還因為中國倡導新的亞洲秩序觀,並通過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等,開始展示出積極提供國際公共品的意願。這一地區的秩序原本是由日本、澳洲以及韓國等國提出的,所以這個變化非常巨大。由中國提議並試圖建設的「亞洲」將如何或是否能夠構建成形?這是自2014年中國提出「亞洲新安全觀」以後,現今一直存在的一個問題。
2015年,中國將2014年起提出的關於周邊外交的概念整合起來,明確採用了「一帶一路」的表述。儘管這一說法的含義有不少模糊之處,但或許其用意在於將此前的有關周邊外交的各種政策,都囊括到這個表述之中。「一帶一路」的口號含有化解國內過剩產能和過剩投資的用意,但它也會被理解為最終將與逐步在太平洋地區建立起來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形成對峙,這也是2016年需要關注的一點。
同時,伴隨中國提出的這種秩序觀和南支那海上發生的各種主權糾紛,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即本應是該地區區域一體化「推手」的東協,今後還能否保住其核心地位。也就是說,不僅出現了TPP和一帶一路等新框架新構想,在東協難以有效處理領土爭端的情況下,給東協本身及以其為中心的區域合作也打上了問號。
這種區域合作和地區秩序將如何變化,將是2016年東亞地區的一個焦點。當然,這個問題是與各國各地區內部的政治社會狀況密切相關的。
東亞各地的選舉,民主化的試金石
2014年到2015年,東亞各國國內發生了立憲主義或民主主義的問題。香港的雨傘革命、臺灣的太陽花學生運動,或是日本安保法制制定前後的諸多爭論,就屬於這類問題。在香港的問題在於民主制度本身;臺灣的問題,是獨裁統治的殘餘、程序式的民主、數年1次選舉的民主有效性;而日本,或許也可以認為發生了類似的問題。
2016年,東亞各地都將舉行選舉。選舉過程的民主和選舉後國內政治的走向都將成為各國的重大課題,它還將影響到對外關係。臺灣的總統選舉和立法院委員選舉、韓國的國會議員選舉、日本的參議院議員選舉都屬於這種問題。就臺灣而言,被認為將贏得選舉的民進黨如何定位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如何處理「九二共識」問題將受到人們關注,在這方面的一大問題或許就是如何聽取反映民意。
再看中國,雖然不舉行民主選舉,但面臨最高領導團隊在2017年到2018年實施換屆,它涉及到如何按照程序實現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輪換、以及確定國家主席和總理的接班人這樣的重大問題。2016年也是吹響前奏曲之年。現在習近平政權在反腐運動等國內政治方面一直採取強權政治,習近平政權是否會遵守江澤民時期以來逐漸形成的各種人事規則,或許也將是2016年的一大看點。
中國的內政:軍事和國企改革是焦點
中國國內形勢依然引人關注。除了上述的領導團隊的人事問題外,2016年其他問題也堆積如山。2015年的重點是歷史問題、閱兵以及南支那海等問題,而中國國內對軍事改革的動向非常關注。
2015年9月3日,習近平國家主席提出裁軍30萬;11月24日至26日召開的中央軍事委員會改革工作會議決定將推進軍事改革。這包含軍隊制度、組織和裝備等各方面的改革。如果實施這種改革,那麼解放軍將形成中央集權式的軍事組織,進而成為習近平政權的堅強後盾。
另一個焦點是國企改革問題。掌控著國家安全保障相關產業、廣義的國家主權相關產業、公共建設工程、能源相關產業、支柱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等核心領域的大型國企,它們享有各有特權,可以優先獲得資金,優先獲得審批許可等。而結果則是它們往往缺乏效率和競爭能力。即便如此,中國政府和共產黨還是希望將這些重要產業置於自己的管控之下,而且這些企業的高層也是現行體制的重要支持者。但如果對國企不動刀,中國經濟就無法實現結構性改革。
在這種背景下,2015年9月,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下發了《深化國企改革指導意見》。這份意見要求貫徹市場經濟,同時還強調,政府要加強對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的監管,而後者是與私有化方針背道而馳的。這種改革的進程或許也是一個重要論題。
當然,中國還存在著民主化運動、民族獨立運動等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不過可以認為,最高領導層的人事以及軍事和國企改革將成為2016年的重要焦點問題。中國在向穩定成長過渡的調整期——「新常態」下,這些都是為了對內保持共產黨的統治,對外展示名副其實之大國的舉措。但這裏存在著各種不穩定因素,結果難以預測。另外,內政也會對外交產生深遠影響,正因為此,我們時刻需要高度關注內政問題的動向。
(2016年1月6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