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馬英九的國家論述就是亡國論//投降論

馬英國的國家論述就是 "亡國論' /投降論


國策顧問為什麼焦慮?

  • 2011-02-01
  • 中國時報
  • 【左正東】

 日前,國策顧問郝明義先生於時論廣場為文提到馬總統兩岸政策的危機,可謂 相當貼近真實。不過,郝文認為政府未能對「突圍戰」擬定戰略走向,整合全國資源,並且大力宣傳,恐怕有待商榷。從戰略走向來說,政府打突圍戰的戰略是先經 後政,這點非常清楚。從資源整合來說,政府當前以經合會作為兩岸事務跨部會談判的嘗試。至於宣傳,從ECFA簽署以來,馬總統在各種場合大聲疾呼,實在已 經有過度行銷。既然如此,為何郝明義先生和許多深藍選民對於馬政府常有方向或戰略不明的焦慮?

 筆者認為,深藍民眾的焦慮,反映的是選舉政治需要和威權政黨轉型相互作用之結構性困境。首先,以全民總統為號召,本為兩黨競爭之下為尋求勝選而必然要走向中間的策略。不只是馬英九如此,陳水扁在選後也以全民總統和四不一沒有號召藍軍選民。只是,在選舉期間選民為期待勝選,對於偏向中間的表述或可容忍,到選舉後總統維持中間路線,以總統的高度對於民眾的號召力,反有可能愈來愈多民眾向政治光譜的另一方移動,造成核心選民的焦慮。因此,不但馬英九在選後面臨深藍質疑,阿扁也同樣面臨深綠的質疑。

 其次,使命型政黨本為威權政體下的產物,進入民主化以後,政黨紛紛轉型為掮客型政黨。作為掮客型政黨本來是通過有效的利益匯聚尋求最大多數的支持而執政,自然也無須強調理念的純度。只是,台灣的特殊處境,讓政黨注定了要與理念有所綑綁。而且,在既有的政治文化之下,理念和政策反成道德問題。選民以此要求政黨堅守立場,而政黨則以此排斥利益分配,如此相互作用,阻礙政黨進行有效的利益分配,到了選舉要強調基本盤,反而更加突出了政黨的困境。

 比選舉政治和政黨轉型更為致命的,則是在現實的國際格 局之下,理念的出路無法操之在我,因此在野時理念純粹化的空間極大,而執政時其務實操作的空間卻相當有限。而現實和理想之間的距離,則使得所有人面臨相反 力量的拔河,深藍認為馬擁抱綠,泛綠懷疑馬太親中,馬總統的解釋和求全,讓國人覺得他沒有戰略縱深,對岸則以此視他為缺乏領導能力。可以說,無論是郝明義 先生的焦慮還是馬英九總統的左右為難,都是反映整個社會面對外在結構限制的無能為力。

 筆者舉雙手贊成郝明義先生的看法,我們應該對「突圍戰」有全面性的戰略和戰術思維。但是,我們不需要依賴總統或任何政治權威告訴我們戰略 與戰術何在。既然這是整個社會的焦慮,有識之士自當起而提出看法,找出方向,通過共同的反省和辯論,建立社會的共識和標出國家的方向。等待英明君主不是民 主社會的專長,只要我們的確信能夠凝聚為人民的共同意志,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都必須朝此方向前進。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

期待馬總統的國家論述

  • 2011-01-14
  • 中國時報
  • 【郝明義】

 我一直期待馬總統提出一個新的國家論述。

 國家論述,就是執政者能指出國家所重視的核心價值所在,並據以創造的願景。國家論述愈清楚,愈能言簡意賅地用一兩句話來總結;這個總結, 又能回頭成為實政的綱領。而隨著時空的變化,執政者的更迭,國家論述也會不斷變化。諸如「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五族共和」、「反共復國」、「台灣優 先」,或是由「無產階級專政」 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等,都是例子。

 中華民國慶祝建國百年之際,應該是一個新的國家論述出場的好時機。但是看馬總統今年的元旦文告,雖然有很多想法和計畫,卻不容易用一兩句 話來歸納這麼一個論述。文告的標題是「壯大臺灣 振興中華」,但沒有人不希望自己國家壯大,所以「壯大臺灣」稱不上是什麼核心價值和願景;「振興中華」到底是什麼意思,就更不夠清楚。並且,兩句話之間的 關係到底是什麼也很模糊。

 我希望,馬總統在對待國家論述上,能夠注意兩件事情。

 國民黨重新執政以來,一直以(主要透過兩岸三通)刺激經濟發展為要務。但是也時常可以看到政府官員不明白為什麼經濟有所改善,民意卻沒有 相對應支持度的困惑。擱下近年來經濟雖然有成長,卻又拉大貧富差距的因素不談,我們可以先問一個問題:這麼多年來,經濟成長真的是台灣大部分人關心的最大 焦點嗎?如果是,那要怎麼回答下面這兩個問題?一,近二十年來,一路主張寧可放棄經濟成長也不三通的綠營,為什麼得票率可以一路攀高到最近五都選舉還超過 了藍營百分之五?二,台灣南北經濟發展差距甚大,最近的新聞報導還說「台灣南北薪資水準天差地遠」,但是為什麼南台灣卻愈來愈成為鞏固的綠地?

 我個人的看法是:台灣人在解嚴後這二十多年來,應該是另有更關心的事情:明白自己的過去,也明白自己的未來。嗅覺敏銳的政治人,都在搶著 提供答案。而二十年來的政黨競爭,根本上就是在做國家論述的競爭。李登輝首先提出了「台灣優先」的國家論述之後,陳水扁以類似的「本土第一」來接續,形成 了很清楚的一個脈絡。而國民黨在李登輝之後,卻再也沒有人能提出一個可以與之競爭的國家論述,於是只能一路挨打。(我們需要承認:馬英九在上次總統大選能 勝出,不是因為他有什麼清新的國家論述,而要歸功於陳水扁的過分貪腐。)

 所以,馬總統應該注意的第一件事是:不要以為經濟發展和收入增加,可以替代人民對國家論述的期待和需求。如果說經濟發展是在滿足人民對麵包的需求,那麼國家論述就是在滿足人民對靈魂的需求。

 馬總統應該注意的第二件事情是:他現在為什麼需要提出一個可以超越「台灣優先」的國家論述。

 李登輝前總統當年提出「台灣優先」時,有時代性的特別價值和意義。然而「台灣優先」主導國家論述的這二十年,也產生了一些副作用:一,成了某些人鎖國和去中國化的擋箭牌;二,斷絕了台灣主動想像、論述並規畫兩岸關係的可能。

 馬總統上台,最有代表性的政策就是兩岸三通並開放交流,而三通交流又正是「台灣優先」論者眼中的傾中賣台行為,所以他最有理由及需要提出 一個超越其上的新的國家論述,而不能只是模仿別人的論點。模仿別人(諸如在今年元旦文告裡夾帶一句「以臺灣為主」),無法說得像原創者那麼首尾一貫、理直 氣壯事小,自我矛盾、自陷困境事大。結果,他自己以為最得意的「不統不獨」的立場,事實上卻成了別人眼中的「既統又獨」。

 馬總統個人的困境是一回事,由於他身為總統提出的國家論述模糊不清,還可能導致兩個更嚴重的後果:一,全體國民繼續陷在「統」、「獨」二元意識形態中對立、虛耗;二,甚至產生兩岸交流越開放,經濟活動越熱絡,台灣人對大陸人的排斥卻越普遍、越激烈的精神分裂。

 一個足以為國民開啟視野、凝聚共識,並共同創造未來的國家論述,來得不怕晚,但也不能太晚。請馬總統善加把握時間。 (作者為國策顧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