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正在崛起:未來將挑戰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或者, 最起碼預示著一個新的多極貨幣體系將出現。 這是我們常常聽到的說法。
然而看看人民幣在國際上實際使用情況的數據, 以及過去十年人民幣極其緩慢的發展過程,就會有更加清醒的認識。
本週國際清算銀行(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重點列出的數據再次顯示出人民幣的全球角色不那麼樂觀。 相對於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貿易國的規模, 人民幣遠遠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人民幣外匯市場交投總額約為中國進出口總額的14倍。相比之下, 歐元的這一比率為近40倍, 更何況歐盟的很大一部分貿易活動是在都使用歐元的國家之間開展的 ;日圓為160倍,美元約為273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今年早些時候發布的數據顯示, 中國以美元結算的貿易額佔其貿易總額的比例高於所有其他接受評估 的國家。 甚至像巴西和印尼這樣的新興市場在使用貨幣進行結算方面也表現出 了更大的多樣性。
人民幣的忠實信徒可能會說,人民幣的影響力雖小,但在持續增長。 不過,上述數據也不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間, 境外的人民幣交易額增長25.3%。儘管比較基數較高, 但這一增幅低於印度盧比、巴西雷亞爾、 韓圓或俄羅斯盧布交易額的增幅。 境外人民幣交易是指交易雙方都位於中國境外司法管轄區的交易。
有關人民幣國際化的消息一開始往往會被廣泛報導, 但之後很少有後續報導,給人的印象是在持續推進之中。 但實際情況是,人民幣國際化的許多舉措陷入停滯狀態, 或者半途而廢。
近10年前的一個重大進展是被稱為點心債券的離岸人民幣計價債券 市場。麥當勞(McDonald's Co., MCD)和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 Inc., CAT)等美國公司也紛紛涉足這一市場。到2014年底, 富時離岸人民幣債券指數(FTSE Dim Sum bond index)的規模已超過人民幣2,800億元(約合397. 8億美元)。
如今新鮮感已經褪去,該指數價值不到人民幣1,150億元。 該指數在2016年和2017年縮水,隨後一直停滯不前。 麥當勞和卡特彼勒已經沒有未償人民幣債券。 目前該指數納入的債券中有近三分之二由中國政府或大型國有銀行機 構發行。
一種貨幣在國際上的使用程度取決於持幣人用這種貨幣可以做什麼。 就人民幣而言, 基本封閉的資本賬戶和投機性極強的資產市場相對來講不太有吸引力 。
除非這些情況改變, 否則有關人民幣國際用途的討論恐怕仍是空有熱度而缺少實際進展, 有關其未來在國際金融中作用的任何宣言都會讓人將信將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