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核算真實GDP增長率
佩蒂斯:中國增長奇蹟已然後勁不足,允許債務激增,才能滿足GDP增長。政府強調更有切實意義的經濟目標,原因也在於此。
上個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大傳遞出一個信息,習近平領導的中國新一屆政府準備通過放棄長期經濟目標及允許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放緩來控制債務。
通常,分析人士認為,政府公佈的GDP的變化會反映一國在居民生活水平和生產能力方面的變化。然而,在中國情況卻並非如此。為了實現國家的既定目標,地方政府被認為應該竭力地刺激支出,不管這些支出是不是具有生產性。
GDP增長並不等同於經濟增長。假設有兩家工廠的建設與運營成本相當。如果第一家工廠生產的是有用的產品,第二家工廠生產的是人們不需要的產品,庫存不斷積壓,那麼對基礎經濟有提振的只是第一家工廠,但兩家工廠都會以同樣的方式提升GDP。
然而,大多數經濟體都有兩種機制使GDP數據吻合基礎經濟表現。首先是設定了支出限額的“硬預算約束”,這會將那些源源不斷地做出浪費性投資的企業排除出局,在它們還沒對經濟造成嚴重扭曲的時候。
其次,在GDP核算中,有一個市場定價因素,當浪費性投資造成的壞賬被註銷時,GDP的增加值部分及整體增長水平都會有所降低。
然而,在中國這兩種機制都不奏效。壞帳沒有被註銷,政府也不受制於“硬預算約束”。投資配置不當是中國近年來經濟增長的顯著特徵,而公共部門應對此負主要責任。
這其中的含義很明顯,即使大多數經濟學家出人意料地不願意承認。如果你認為中國存在大量浪費性投資,你就得承認,政府公佈的GDP增長數據由於未能承認相關壞帳的存在,誇大了實際的財富增長。如果壞賬被恰如其分地註銷,有人估計,中國的GDP增長率將低於3%。
歷史上已有先例表明這種誇大可能會達到什麼程度。例如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經濟,就存在著類似當今中國的扭曲現象。雖然沒有這麼極端,但日本當時也存在GDP構成中消費所佔的比重非常低、過度依賴投資的問題,到上世紀80年代更是演變為資源配置嚴重不當。
到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公佈的GDP佔全球總產值的17%,多數人相信,到上世紀末,這樣的飛速發展會令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然而,隨著信貸增長穩定下來,日本經濟在全球GDP中所佔的份額開始急劇下降,自那時起,其占比縮小了將近60%。
前蘇聯也發生過同樣的情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經濟飛速增長,到20世紀60年代末,蘇聯經濟已佔全球GDP的14%,與當今中國所佔份額相當,人們也普遍認為蘇聯會超過美國。但20年後,其在全球GDP中所佔份額卻下降了70%多。
這些案例可能很令人震驚,但就像今天的中國,1980年代的日本與1960年代的俄羅斯也缺少相關機制,用來計量官方GDP數據中的浪費性投資。在這兩個國家的巔峰時期,由於未能將浪費的那部分註銷,它們各自的經濟增長都被嚴重誇大了,而債務水平一旦穩定下來了,它們的經濟增長就被低估了。
這其中的含義很明顯。中國的增長奇蹟已然後勁不足。只是因為允許債務激增,中國才能實現其GDP增長目標。習近平主席急切地強調更有切實意義的目標,例如增加家庭收入,原因也許就在這裡。不管出於什麼緣故,分析師們在解讀GDP增長率時不應將它視為衡量中國基礎經濟表現的一個指標。如果一個經濟體中的金融體係不正視壞賬,不停生產賣不出去、滯銷的商品或者興建空置的機場也許會提升其GDP,但其GDP卻無法衡量其經濟表現。
注: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金融學教授、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高級研究員。
譯者/何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