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新加坡大選與觀察:新加坡大選與東亞強人政治的變遷東亞強人政治的變遷
陳剛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
- 2015年 9月 15日
新加坡2015年國會大選塵埃落定,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在李顯龍的領導下再次獲勝並蟬聯執政。這次倍受關注的選舉是新加坡共和國1965年建國以來,第一次在政治強人和國父李光耀去世以後舉行的大選。長期以來,一些觀察家認為新加坡的議會民主並沒有完全擺脫威權政治的色彩,這主要是因為李光耀在立國和建國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幫助人民行動黨一直取勝的關鍵因素。
在東亞各國政治中,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議題是當政治強人去世以後,該國政治局勢能否保持穩定,長期執政的黨派會否發生內部分裂,抑或不敵反對派而下台。李光耀之於新加坡,如同毛澤東或鄧小平之於中國大陸,或蔣經國之於台灣,胡志明之於越南。不同之處在於李光耀所處的新加坡,很早就建立起了允許反對黨競選的英式議會民主制,而其他強人所處的環境是標凖的一黨制。儘管如此,2015年初李光耀的離去仍然增加了新加坡政治走勢的不確定性,很多人擔心此後人民行動黨會失去更多議席,新加坡政治會變得更為動蕩。
強人走後,強人建立的民主制度依然穩定、理性
這次大選結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儘管選前各政黨競爭非常激烈(這是首次新加坡各選區議席都有不同政黨候選人參與角逐),且人民行動黨背負上次大選和補選的不利結果,但結果卻是人民行動黨不僅拿到更多議席(成功收復在補選中失掉的一個議席),而且總得票率大幅上升。
觀察這次大選,新加坡並沒有出現強人走後的不安與躁動,各政黨和選民們均在有秩序和理性、平和的環境中分別完成競選活動和投票活動。在大選前後,新加坡的股匯市均保持平穩。儘管周邊政治、經濟形勢動蕩,新加坡人民在穩定的議會民主制度下理性地投下自己的一票,順利完成了強人走後的首次大選。這部分要歸功於李光耀和其他開國元勛的高瞻遠矚,他們從建國之初就注重民主和法治制度的完善,並認為這些制度將比政治強人更能夠給新加坡帶來長治久安。
從成熟國家發展歷程來看,政治強人(國父們)在各國建國之初或重大歷史考驗之時均發揮重要領袖作用,但在他們功成身退之前,一定會強調建立健全能夠持久的民主和法律制度,以約束權力和維持政治穩定。政治強人們最大的歷史功績在於建立一套不需要強人但能夠運轉自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體制,否則無論他們身前創造過多少輝煌,當他們離去時,國家很容易陷入動蕩和不安。
政黨長期執政的前提是對大眾訴求及時反應
儘管國父們締造了完善的政治、法律制度,但如果執政黨長期脫離群眾,高高在上,仍會被選民們用選票趕下台。這次人民行動黨能夠大勝,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認真總結了上次大選流失選票的主要原因,對選民們在移民、住房、教育、醫療、物價等問題上的不滿做出了政策上的回應。而這些政策調整的力度是比較大的,有效挽回了民心。
在2011年上屆大選之後,李顯龍總理為順應民意,引領新加坡的政治、經濟、社會政策進入了一個「新常態」。在這一「新常態」下,新加坡政府不再追求過高的經濟增長,轉而把政策重點放在了改善民生、扶持弱勢群體的方面。新加坡曾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實現過雙位數的單年經濟增長,但房價、物價的高漲、移民的大量湧入和交通的擁擠反而使執政黨在2011年失去更多的選票。
2012年以後,執政黨放慢了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步伐,並調整了移民、教育、住房等政策,更加照顧本地公民的利益。這些年新加坡經濟不溫不火,但執政黨的民意基礎反而擴大了,「新常態」在政治上獲得豐收。
新加坡政治也是東亞政治風向標
人們常把新加坡的經濟指標作為理解未來世界經濟走勢的領先指標,但其實新加坡的政治走勢也對國際政治形勢有風向標作用。對於東亞各國而言,一方面國內政治紛紛進入「新常態」,即放棄過分追求經濟增長的目標,轉向分配、福利和民生,另一方面也在積極探討如何建立穩定、民主和理性的政治制度,以實現經濟繁榮和社會公正的長遠目標。
(責編:董樂)
Singapore's ruling party won a striking mandate in yesterday's election. Their victory was never in doubt, but the scale of their success seems to vindicate the four years they spent feeling jilted by the electoratehttp://econ.st/1Quleio
GENERAL elections in Singapore are not supposed to spring surprises....
ECON.ST
李慧敏BBC中文網東南亞事務特約記者 發自新加坡
新加坡國會選舉選區最終結果出爐,人民行動黨獲得壓倒性勝利,成功蟬聯執政,也收復了一個在野黨選區,結果出乎很多人意料。
連續執政50年的行動黨在大多數選區均取得較高的得票率,總票數為69.86%,表現優於上屆選舉取得的60%。
反觀本屆選舉中聲勢浩大的在野黨得票率顯著滑落,表現「差強人意,出人意料」。
最大在野黨工人黨保住了重鎮後港單人選區、阿裕尼集選區6個國會議席,分別以57.69%以及50.95%險勝,但以48.24%失去了補選中贏得的榜鵝東單人選區。
檢討選舉策略
工人黨在答謝選民支持時表示將檢討選舉策略。
該黨秘書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恭賀行動黨取得勝利,但他也說:「希望行動黨政府接下來能在人民與國家機構,包括公共服務、司法機構以及主流媒體之間建立起信任…為了爭取籌碼而將這些機構政治化並不符合新加坡的利益」。
人民行動黨秘書長李顯龍在記者會上對選舉結果表示滿意。他形容這次選舉是「分水嶺」、「重大轉捩點」,認為選舉結果反映後李光耀時代人民對該黨的領導以及所制定政策的支持。
他感謝選民給予的明確信任與委托,也對年輕選民的支持感到欣慰,表示希望與人民合作,打造更美好的新加坡。
被視為黑馬的新加坡民主黨則全軍覆沒,黨魁徐順全領軍的荷蘭—武吉知馬四人集選區僅獲得33.38%選票。其他在野黨也鎩羽而歸。
在過去幾天,新加坡各地舉行多場熱鬧的競選群眾大會。在野黨工人黨和民主黨的大會都吸引了大批人潮出席,甚至擠爆場地。不過,集會出席者眾多並不保證該黨會在投票日當天穩操勝券,這次選舉結果更是印證了這點。
「不同因素導致選票回流」
不少分析師、網民都對選舉結果表示震驚。
曾任國會官委議員的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慶文告訴BBC中文網,相信多數人都會感到難以置信。
他估計,行動黨獲得壓倒性勝利的因素應該是多重的,包括政府推出的多項惠民政策、今年國家慶祝獨立50年國慶的歡騰氣氛、對已故前總理李光耀的感恩情緒,以及政府在過去四年來採取措施應付棘手問題等,都是導致選票回流的原因。
此外,他認為,區域環境以及全球經濟不穩定等因素也讓選民對前景感到擔憂,因此選民會選擇一個「經過考驗」的政府來處理這些問題。
在競選過程中,一些行動黨候選人強調新加坡外部環境險峻,呼籲人民慎重選擇一個強大的政府帶領人民披荊斬棘,應付挑戰。
陳慶文也指出,選舉結果並不意味著選民不希望見到國會擁有多元聲音,而是認為必須給予行動黨明確的委任與信任以應付挑戰,而這些在他們的眼中比起建立兩黨制更為急迫。
網絡公民(The Online Citizen)主編許淵臣同樣對選舉結果感到震驚。據他觀察,對多數選區選民來說,候選人的素質未必是左右選民投票的因素。
他認為,在選舉之前,行動黨候選人一直公開表示如果選民支持在野黨,行動黨將無法取得足夠議席成功連任。
許淵臣對BBC中文網表示,選民或許擔心行動黨失去執政地位導致政局不穩定而將選票投給行動黨。
(責編:立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