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觀點:美印是偶然的夥伴(江春男)
印度是崛起中的大國,論文明悠久、人口規模和經濟增長,均僅次於中國,但是,印度是採內閣制和聯邦制的民主國家,軍隊完全國家化,美國不僅接受印度的崛起,而且熱烈支持印度的崛起。
莫迪是草根出身的社運工作者,和歐巴馬的背景有相似之處,他所代表的人民黨充滿民族主義色彩,不過,他們主張與西方加強關係,強調經濟發展和政治效率、改革稅制、鼓勵外資,與國大黨時代涇渭分明。
印度是民主國家,但在冷戰時期卻與美國交惡,與共產蘇聯結盟,這是國際外交史上奇特的一頁。印度長期向蘇聯購買武器,包括戰機和航空母艦,這次閱兵典禮上,滿場都是俄製武器。
近10年來,美印關係快速改善,但是印度社會潛伏的反美情緒,短期內難以消失,兩國要變成堅固的盟友,有巨大而無形的障礙。
美國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曾在孟加拉灣部署航母戰鬥群,以震懾印度,並保護巴基斯坦。莫迪在當選之前,仍在美國黑名單上,他的簽證在2005年被吊銷。
美國國務院一般喜歡跟巴基斯坦打交道,認為他們爽快正直,印度人則太滑頭,人人舌粲蓮花,說的比唱的好聽,難以信賴。
事實上,印度人的自尊心很強,外交上獨立自主,不願與老美靠太近。歐巴馬在新德里,只能談談經濟投資,欣賞不可思議的印度文化。說到底,美印只是偶然的夥伴,要談戰略結盟,言之太早。
FT社評:印度應把握趕超中國良機
世界銀行(World Bank)最近發表預測,作為亞洲新興市場大國之一的印度,經濟增長率將超越另一新興市場大國——中國。這是個老掉牙的預測,如果此次得以應驗,那麽正確的反應大概是:也該到時候了。在中期內,印度增長率超過中國可能主要反映出兩國在經濟周期中的相對位置,但假如印度想在長期內維持這一地位,就需要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領導下的印度政府在自由化改革中做得跟說得一樣好了。
事實上,印度經濟增速超過中國成為新奇觀點,是對印度過去幾十年政策制定的控訴。印度所處的發展階段比中國早得多(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中國的一半),追趕潛力本應是巨大的。
然而,盡管印度已成功創立了世界一流的軟件和商業服務公司,但一直沒能在製造業實現廣泛起飛,而許多亞洲國家當年都是憑借製造業起飛擺脫了貧困。不過這一點是可以糾正的。在基建、供電、過度監管以及腐敗等領域,可供經濟改革者摘採的低垂之果那麽多,壓得整棵大樹幾乎要趴到地上。中央的政治僵局,以及大多數改革必須在國家層面展開的事實,束縛了政府(哪怕是一個真正想改革的政府)實現徹底變革的能力。
顯然,印度當前的前景中有一個很大的周期性因素。印度央行(Reserve Bank of India)行長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實施的貨幣政策堪稱典範。2013年末,他及時加息,迅速平息了通脹。因此印度經濟才能在去年獲得強勁的增長動力,而同時期的土耳其、巴西等許多國家面對高通脹和貨幣走弱都不得不大幅加息。上周印度央行判斷自己有足夠的空間放寬貨幣政策。印度央行已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但莫迪政府在實行削減財政赤字、並私有化一系列企業的計劃上,卻還沒有顯示出與前者旗鼓相當的能力。私有化運動遇到了困難,而且如果不大幅削減開支,印度今年看上去很可能實現不了赤字與GDP比例為4.1%的目標。
莫迪的自由化運動已遭到利益集團的激烈反對。煤礦工人舉行了一次大罷工,抗議他的計劃對腐敗、低效的煤礦行業放鬆管制,罷工者迫使政府同意舉行新的談判,考慮他們的訴求。同樣的情況可能在一個又一個行業中再現。
如果莫迪取得成功,長期利益可能是巨大的。與中國相比,印度有幾個長期優勢。首先,印度的人口結構比中國要有利得多,即將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年輕人相對要多得多。其次,中國尚需要一場政治劇變才能成為一個繁榮的自由民主國家,而印度只需改進已有的不完善的民主制度。第三,中國以製造業快速發展為特點的經濟擴張階段即將走到盡頭,未來可能會發現增長更難實現。
過去幾十年,印度經濟增速超過中國的預言已經落空過如此很多回,使得再一次作此預言成了件冒險的、甚至近乎魯莽的事。不過,憑借去年在大選中的壓倒性勝利,以及印度目前樂觀的宏觀經濟形勢,莫迪得到了長久以來的一個最佳機會,可以將印度巨大的、但未得到利用的潛力多發揮出來一些。
譯者/彩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