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共和國〉吳介民/民進黨時刻
2014-12-01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民進黨時刻」,即將來臨嗎?
國民黨慘敗,太陽花政治效應清晰浮現,但不保證民進黨從此一帆風順,蔡英文態度「惶恐」是明智的。這個選舉結果,一方面是網路世代「青年政治」引領風潮,但更廣泛的意義是:選民厭惡國民黨權貴政治、國共兩黨私相授受宰制兩岸關係,民眾釋放強烈的反抗「中國因素」信號。多數人期待二○一六「進步本土主義」真正執政,民進黨準備好了嗎?真正考驗剛要開始。
首先,民進黨須擬定「新經濟路線」,提出不依靠中國市場的經濟政策,處理全球化帶來的分配不均、青年貧窮化、產業出路等問題。國共合作遭到干擾後,「服貿」、「貨貿」、「自經區」拖延下來,但民進黨在這些議題有無對策;台灣不能不要國際貿易,但對於犧牲弱勢產業的「自由貿易」態度是什麼?不能長期模糊。
第二,北京大張旗鼓補貼台商返台機票,選舉結果適得其反,對台統戰大挫敗,培養多年的「代理人集團」,圍繞許多政商形成「兩岸權貴集團」(連戰家族只是其中之一),觸角深入台灣各角落,以商業模式執行統戰。這種施展影響力的模式,先被太陽花學運、頂新事件揭發。
但此統戰模式挫敗,並不表示北京「收買台灣政策」絲毫無效。事實上,馬英九執政六年多,幫北京撬開了進入台灣基層的大門,國民黨系統引介國台辦官員「全省走透透」,上自連戰,通過立委、縣市長,直到鄉鎮村里層級,政商工農漁學婦宗教各界通吃。這種「國共協作網絡」如同一大串肉粽,連戰等人是肉粽頭,仿若「北京在台總代理」,底下佈滿盤商和經銷點。中共只要掌握住肉粽頭,對台工作便順暢無比。現在,總代理第二代參選,在原本預估十拿九穩的選區一敗塗地,甚至翻轉藍綠盤勢。北京面子裏子均失。如何處理「連戰們」,北京也棘手。連戰們的利用價值已榨乾,連勝文大敗讓北京面子掛不住,避之唯恐不及;但也不能做得太絕,否則以後誰敢充當馬前卒?
國台辦系遭到檢討之餘,北京勢必將加速培育新的代理人集團,也會強化與民進黨的溝通聯繫。民進黨如何對應新一輪統戰攻勢?黨內會不會很快浮現連戰型角色?是否出現「民共協作網絡」?這些考驗很嚴酷。同時,也要防範馬政府利用執政最後一年,加速掏空或出售台灣。馬英九倉皇尋求「歷史定位」的心態,北京順勢利用其剩餘價值,不無可能。
第三,民進黨將吸引社運部門與NGO人才進入執政團隊。但同時間,從公民社會運動誕生的第三勢力,正在籌組新政黨。兩股作用力既協力、又競爭。推倒國民黨,兩者一致;但新政黨一旦組成,二○一六年馬上面臨與民進黨的競爭關係。
社運幹部有志於改革志業,進入政治部門鍛鍊無可回避,關鍵在於是否「自主進出」,若踏入政治部門,就拋離社運理念,則將重演「克勞塞維茲行動邏輯」,社運變成政治部門的工具。過去幾年,民進黨已經從學運圈吸收一批人才;即將來臨的地方政府「執政人才荒」如何解決?有計劃的培育,或只吸納速成好用者?
同樣難題,也考驗廣義太陽花運動的「戰神們」,進入民進黨、自行籌組政黨、還是固守公民社會的批判位置?如果創設新政黨,是否可能走「社運政黨」路線,結合社運策略和政治資源,撐開一條中間偏左的政治道路?
最後,台灣本土政黨大勝,將鼓舞香港佔中運動與泛民政黨。過去一年,港台民主運動在「中國因素」催化下,共伴效應明顯。太陽花運動和雨傘運動(從佔中運動演變而來)互相激勵,被香港中共喉舌媒體指控為「兩獨合流」。港獨仍在思想倡議階段,但北京自我實現的預言,幫倒忙打開港獨論述的空間。
台獨符碼已去污名化
對年輕世代,台灣獨立的符碼,在這一波政治抗衡中已去污名化;台獨論述持續「年輕化」,新憲運動也隨之獲得動能。民進黨如何回應高漲的青年世代「身分政治」?如何在「務實的對中政策」與「守護台灣主權與主體性」之間取得平衡?
太陽花政治效應,猶如大洪水,它是雙面神獸。民進黨人明瞭這股力量的不可預測性,否則不會提出惶恐之說。「民進黨時刻」,意味著這個本土政黨,有機會獲得歷史青睞,執行真正的進步本土主義的政治綱領。但是,選民鐘擺心理、複雜的台美中關係、加上公民社運組織的高標準監督,使得「民進黨時刻」能否在二○一六降臨,充滿著變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