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中國挑戰美國制造業霸主地位

2009/08/03 16:05:49
中國政府的“製造業原教旨主義”

劉罡

中、美兩國的製造業近來可謂冰火兩重天。最新公佈的7月份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採購經理人指數和里昂證券中國採購經理人指數都顯示﹐中國製造業活動7月份繼續擴張。而美國製造業卻正在萎縮﹐從業人員不斷減少﹐在經濟陷入深度衰退之後﹐製造和出口都明顯下滑。


據美國經濟預測機構IHS/Global Insight預計,2015年之前中國將在實際工業增加值方面超過美國。 對於美中製造業的這種此消彼漲﹐美國國內有兩種看法。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美國製造業的收縮是一個正常的經濟發展過程﹐強行逆轉這一進程﹐比如給製造業人工 “增肥”﹐會使美國經濟開倒車。但在馬里蘭大學經濟學家Peter Morici等美國的“製造業原教旨主義者”看來﹐美國有必要全面加強從紡織品到輪胎等各個行業﹐因為不能讓美國成為一個“非製造社會”﹐否則會導致美國 文明的土崩瓦解。

要讓中國政府給這兩派觀點做一個評判﹐中南海無疑會支持前者而抨擊後者﹐因為正如美國經濟學家Nariman Behravesh所言﹐各國經濟總會經歷從農業到製造業再到服務業的發展過程。換句話說﹐美國製造業逐漸萎縮是美國經濟演進的自然結果﹐並不會削弱美國 經濟的總體實力。

然而中國政府支持的這一邏輯卻似乎並不合乎它自己的產業政策。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曾說﹐國有經濟對基礎性和支柱產業領域的 重要骨幹企業要保持較強控制力﹐這些產業包括裝備製造、汽車、電子信息、建築、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勘探設計、科技等九大行業。從李主任的的這一表態看 ﹐中國製造業但凡有點科技含量的行業﹐政府都要“保持較強控制力”﹐否則就會失去對國家經濟命脈的掌控﹐中國的社會主義就會改變顏色。如果我們對照一下 Peter Morici等美國“製造業原教旨主義者”的觀點﹐會發現國資委的產業政策其實也是一種製造業原教旨主義。因為李榮融與Peter Morici一樣﹐都認為製造業、甚至製造業的各個行業﹐其對於國民經濟的重要性是持久不變的。Morici說美國製造業削弱會導致美國文明土崩瓦解﹐而 在李榮融看來﹐政府對中國製造業的控制力減弱﹐會威脅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根基﹔Morici認為從紡織品到輪胎﹐美國製造業一個都不能丟﹐而在李榮融繪 就的控制圖上﹐鋼鐵行業這一傳統製造業的重要骨幹企業仍需繼續掌控在國家手中。

於是我們看到﹐由於政府對鋼鐵等行業的重點國有企業不肯放手﹐這些行業的“國退民進”﹐只能是民營企業去接手通化鋼鐵集團公司這樣被政府丟棄的包袱。其結果是﹐大量夕陽行業的所謂“重要骨幹企業”繼續躺在政府身上睡大覺﹐既不能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增加活力﹐又浪費著國家的政策和財力資源。中國之所以難以從經濟刺激政策中退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要用大量資金來給“砸”在手裡的眾多夕陽產業、僵屍企業“催長”和“催生”。而那些被當作包袱甩出去的中小國有企業﹐則要麼將接手的民營企業拖垮﹐要麼成了引發社會騷動的亂源。

北京的“製造業原教旨主義者”們該醒醒了。

(本文作者劉罡是《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編輯兼專欄撰稿人。文中所述僅代表他個人觀點。)

本文內容歸道瓊斯公司所有,任何單位及個人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使用。

中國挑戰美國制造業霸主地位

2009年08月03日09:43



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可能會提前數年時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制造業國家。問題是,這個重要嗎?

以實際規模來衡量,這不重要。但如果規模是衡量每個國家行業相對健康的標準的話,那答案是肯定的。

任何逛過美國零售商店的人可能都會認為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商。但實際上,美國在這方面仍然遙遙領先。根據目前可獲得的最近數據,2007年美國佔全球制造業的比重為20%,高於中國的12%。

不過,這一差距正在迅速縮小。據美國經濟預測機構IHS/Global Insight預計,2015年之前中國將在實際工業增加值方面超過美國。以實際工業增加值為衡量標準,這可以避免累加漫長的生產過程中每個階段所創造價值從而出現的重復計算問題。

僅僅兩年前,Global Insight預計中國會在2020年之前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制造業國家。去年該機構又將這一時間提前到了2016年或2017年。

Global Insight首席經濟學家貝拉維什(Nariman Behravesh)表示,美國制造業近期陷入深度衰退,這意味著中國有望提前數年實現趕超美國的目標。

美國制造業正在萎縮,裁減人員;在經濟陷入深度衰退之後,美國的制造和出口都明顯下滑。而中國制造業則保持了繼續增長。如果兩國制造商都保持興盛的話,那麼也沒有理由出現異議。但鑒於兩國之間巨額貿易逆差,以及圍繞著美國制造業何時復蘇以及能否復蘇到什麼程度的不確定性,中國的崛起已經成為了一個日益引發摩擦的問題。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盟上周六公布,7月份中國制造業活動繼續較上月增長。7月份採購經理人指數小幅走高至53.3,高於6月份的53.2以及5月份的53.1。

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美國制造業的收縮──不管是從就業規模還是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權重來說──都是一個正常的經濟發展過程,這個過程早在中國成為全球制造業強國之前就開始了。他們認為,美國制造業的收縮不管怎樣都會發生,而且實際上是一個健康的跡象,表明制造業並不需要規模很大才能有生產力,並且正在減少低技術含量工作,創造較高技術含量的工作崗位。

Global Insight的貝拉維什等人認為,中國的制造業崛起是個正常現象,甚至是一個健康的信號。他表示,正常情況下,各國經濟總會經歷從農業到制造業再到服務業的發展過程。他說,向制造業提供補貼,會使美國開倒車。

Qilai Shen/Bloomberg News
浙江一個制衣廠內,工人們正在工作。
不過另外一派觀點認為,美國的下滑是不正常的,必須加以逆轉以保持美國的經濟實力。這派觀點有個拐彎抹角的名字──制造業原教旨主義者。他們認為,有必要對抗中國刺激低成本出口的政策,從紡織品到輪胎等各個行業全面出擊。

馬裡蘭大學經濟學家莫裡西(Peter Morici)說,那種認為我們能成為一個非制造社會的觀點是愚蠢的,是一種偽科學,會導致文明的土崩瓦解。

奧巴馬政府在這一“雷區”中謹慎行事。在上周為期兩天的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雙方幾乎沒有討論中國嚴格控制的匯率政策,盡管這是很多美國生產商和工會工人非常關心的問題。他們說,中國低估了人民幣,為其出口商品帶來競爭優勢,因為在美國銷售的中國產品價格可以更低。中美對話是旨在加強兩國合作關系的一種新的機制。

代表美國制造商的美國工商業協會(U.S. Business and Industry Council)指責奧巴馬政府迎合中國。政府今年早些時候軟化了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當時它拒絕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

美國全國制造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會長恩格勒(John Engler)說,他認為中國在2020年前不會超過美國。他說,中國可能會繼續以如此快的速度增長,也可能不會;中國對美國的挑戰其重要性取決於我們如何作出回應,比如實施鼓勵國內生產商擴張業務的稅收和投資政策。

該協會本身面臨著一個有關中國的微妙問題:很多實力雄厚的成員企業在華進行生產,它們迫切希望能避免貿易問題上的爭端;而為數眾多的小成員企業則常常公開批評中國。

即使是在削弱了的狀態下,制造業仍在美國經濟中佔有令人吃驚的巨大份額。制造業對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超過13%,比零售貿易、金融和醫療業都要高。在中國,制造業佔了GDP的34%。

盡管如此,對如今受到經濟低迷打擊的美國制造商將永遠無法復蘇的擔憂仍揮之不去。印第安納州家庭經營的鑄造廠Bremen Castings Inc.的總裁布朗(J.B. Brown)說,去年出現了令人鼓舞的趨勢,工作有望從中國返回到美國,但經濟低迷讓這種走勢停了下來。

他說,我看到很多人又開始打算到海外去生產,原因之一是即使是在衰退的深淵中,美國的成本仍在不斷上升。他說,舉例來講,今年他的工廠的電價比去年漲了17%,而且已經被警告說,明年有可能漲得更多。像這樣的鑄造廠要消耗大量的電來加熱金屬。

Timothy Aeppel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