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自由時報社論談『本土兩黨制』。
『本土兩黨制』沒那麼簡單。寄望『時代力量』選舉獲勝來達成『本土兩黨制』也太過投機。
自由時報落後真正的台灣國家戰略思想二十年。現在也還是落後。
在1996年五月,當時我是二十八歲的政治工作者,結合數十名民進黨新世代(現在的中生代)提出《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當時我們倡議的就是『本土兩黨制』。
但不要忘記:1996年三月當選,五月就任的台灣第一任民選總統是李登輝先生。當時李登輝是國民黨的主席。李登輝推動中華民國的台灣化,也推動國民黨的本土化。
當年我們倡議的『本土兩黨制』,其實是『民主進步黨』和『李登輝領導下完成本土化的國民黨』。當時我們的戰略思考是建立在這樣的現實基礎上。
假使『李登輝路線』在國民黨裡徹底落實,那麼我們就有了一個社會經濟政策上偏右的本土化的國民黨,以及一個相對偏左的民進黨。這也就是《台灣獨立運動的新世代綱領》所說的『對外一致、對內競爭』的『本土兩黨制』。
歷史的發展不是這樣。在2000年陳水扁先生當選總統之後,李登輝先生被鬥出了國民黨。他所選定的繼承人連戰先生、馬英九先生把他的本土化路線做了大轉向。
那時候起,國民黨的本土化已經不可能。大因素其實是『祖國』的崛起和伸出手。國民黨的『第二社會集團』有了『指日可待』的心態,根本不想要也不需要本土化。
經歷2004大選及2006倒扁,台灣的『兩個社會』性質越發凸顯。也就是那時候,曾經提出『本土兩黨制』的我,看清楚了兩黨制不適合台灣,因為國民黨是『第二社會黨』,民進黨是『第一社會黨』。兩黨勢必持續統獨鬥爭。不會有『本土兩黨制』。
總統權、總統直選,加上國會減半、單一選區,就是在維護現行的兩黨制。換句話說,就是在維護國民黨在台灣作為第一或第二大黨的存在。如果是現行兩大黨輪替執政,台灣沒有國家利益可言,甚至加速亡國。
正因如此,我和夥伴們才會在2007年初提出『第三共和』,即推動『多黨議會內閣制』的修憲運動。也提出『第三社會』的政治分析和行動策略。
『第三共和』與『第三社會』的理論,其實是在為『第三政黨』或『第三勢力』指出方向。簡單說,台灣必須通過第八次修憲,打破現行兩大黨體制,走向『多黨議會內閣制』。
台灣『第三社會』的基礎,是新的政治世代。新的政治世代已經形成,但目前還是class in itself,還沒有達到class for itself。
新世代已經形成,具備改變歷史的動能。但他們還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身份和使命。
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對『第三社會』的形成有正面也有負面效果。無奈,那是一個歷史業力的爆發。必須經歷。
作為歷史業力之產物的『太陽花運動』所催生的新政黨『時代力量』,雖然具有『第三社會黨』的潛能,但目前還是個小的、年輕的『第一社會黨』。
『時代力量』的領導者們並沒有提出對台灣社會構造的分析,也缺乏國家戰略的思想。他們最大的政治想像,還是在如何與執政的民進黨做小規模的市場襲奪與市場切割。
在沒有修憲、沒有打破兩大黨體制的情況下,『時代力量』會繼續做一個『年輕的第一社會黨』,吸取一些對民進黨失望的選民,但很難形成獨立於民進黨之外的社會基礎。也就不可能成為台灣的第二大黨。
不推動大的體制改革,只寄望一個缺乏獨立社會基礎、缺乏戰略觀的新興政黨,透過聰明的選舉技巧,多獲取一些選票,想要這麼輕鬆去形成新的『本土兩黨制』,這是太不理解歷史與社會結構力量的天真想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