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戰略最終的目標是:讓中國成為一個高效、創新的工業強國,能夠自主研發並生產高端產品。
(德國之聲中文網) "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中國製造2025"戰略是北京當局製訂的一份雄心勃勃的規劃,旨在讓中國經濟取得全球領先地位。尤其是創新型製造企業將在今後數年內獲得中國當局的大力扶持。研究者認為,這一戰略的核心內容借鑒了德國的"工業4.0"以及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概念,關鍵都在於促進智能製造的發展。中國政府希望通過升級本國落後的製造業,來加強本土企業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並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
報告還強調,儘管這份規劃的野心不小,但是面臨的困難同樣巨大。研究者認為,一小部分中國企業確實有可能通過該戰略成功地提高生產力,成為國內外市場的領軍者;但是,中國經濟整體技術升級的目標卻很難實現。報告指出,政策重點與工業實際需求不匹配、固定僵化的量化目標、低效的資金分配、地方政府一擁而上造成的投資過剩,這些都將影響該戰略的最終效果。
研究者還指出,儘管中國當局提出該戰略的一大初衷就是應對長期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但是當前經濟趨冷也會對"中國製造2025"造成不利影響。報告稱,該戰略所追求的產業升級可能造成低端勞動力失業,同時,中國的教育系統現在還沒有能力培養出大量可以適應高端智能製造業的人才。因此,研究者認為,至少在計劃的時間框架內,中國無法實現讓其整個製造業全面升級的宏大目標。
China Passagierflugzeug C919 (picture-alliance/AP Photo)
SAP副總裁柯曼(Clas Neumann):德國以及歐洲在大型機械製造等傳統領域的領先優勢,中國方面其實一時半會也無法超越。"比如造飛機,很多技術根本就不是寫在紙上就能學會的。要學會這些工藝、技術,至少需要二三十年。"
西方科技領先優勢將受挑戰
同時,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的學者也警告西方政界及經濟界切勿驕傲自滿,畢竟,"中國製造2025"是一項精心製訂的戰略性產業政策,將迅速提升一些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並且有選擇地讓一些最為關鍵的行業適應未來的競爭與挑戰。研究者指出,"中國製造2025"將是對當今發達國家經濟的有力挑戰,歐美政界以及經濟界的決策者必須就此作出同樣"睿智的回應"。
報告指出,從長期來看,這一戰略的一大目標就是在高端產業中讓中國技術取代外國技術,並且提高中國高科技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競爭力。目前,中國政府已經開始斥資對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重點行業進行扶持,同時對這些行業的外國企業設置種種壁壘。
研究者在報告中還提到了近期中資企業在西方國家大舉收購的浪潮,指出這其實也是由國家在背後推動的行為,目的是獲取關鍵技術、實現大規模的技術轉讓。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的學者認為,中國希望籍此來控制全球產業鏈中最具長期利益的部分,因此將進一步威脅發達國家目前的科技領先優勢。
安永審計事務所德語區中國業務部門負責人孫軼此前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也透露,目前中資企業在歐洲的收購案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針對工業4.0或其他高尖技術;同時,就她在實際工作中所了解,中資企業目前的海外收購浪潮,背後確實有中國政府的框架性扶持。
DW.COM
“中國製造2025”威脅德國”工業4.0”?
德國推行的”工業4.0”戰略,與”中國製造2025”戰略有著什麼樣的關係?中國是否會以工業數字化為契機,蠶食德國工業的技術優勢?正在召開的漢堡峰會,重點探討了這一話題。(24.11.2016)
美商務部長:中國政府正扭曲半導體行業
專訪:“中資企業在歐洲非常飢渴”
客座評論:中歐合作,誰贏誰輸?
歐盟應抓住機遇同中國談判雙邊經貿關係
報告還指出,短期內,歐美國家的政府以及企業能夠同中國在該戰略上進行合作,形成雙贏局面,但是長期來看,中國政府正在有意識地扭曲市場,削弱外國企業的競爭優勢,從而實現讓中國技術取代外國技術的遠期目標。報告的第一作者龍信鑫(Jost Wübbeke)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從長期來看,這必然對歐洲經濟構成持續顯著的風險。但在幾十年的大跨度上考慮問題並非企業的任務,因此我們學者有責任向政界以及經濟界進行相應的提醒。"
研究者建議歐洲的高科技行業需要避免單向對華的技術轉讓,在中國進行研發工作也必須要十分小心。報告還呼籲歐洲政界加強投資審核,應對中國政府力推的中資海外收購;並且運用WTO框架調查中國當局的做法是否合規。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的學者還指出,如果特朗普上台後美國逐漸走向貿易保護主義策略,中國與歐洲將相互需要對方作為重要的合作夥伴來維持全球貿易的開放,這將會是歐洲政界與中國重新談判雙邊經貿關係的絕佳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