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中國還無法成為能與美國抗衡的全球性海洋大國。

(德國之聲中文網) 瑞士《新蘇黎世報》以"中國和海洋"為題,刊發客席評論指出,儘管北京在南中國海地區採取越發強硬的路線,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中國還無法成為能與美國抗衡的全球性海洋大國。
"近年來,中國政府要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北京也因此更加重視外交政策。現在,中國在外交上更加自信,也顯得強硬。而隨著奧巴馬政府推行'重返亞洲'戰略,中國覺得受到了地緣政治上的挑戰。西方輿論常常充滿恐慌地就警告稱,中國正想要成為世界霸權;不過,這暫時還不會發生。但在中國周邊區域,北京卻決心要維護主權,用他們自己的官方語言就是'維護周邊穩定'。"
作者接著指出,要實現這一目標,中國會強化其海洋力量,並且會拿出三個所謂的歷史依據:中國對南海島礁的主權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鄭和則將會以民族英雄的形像被當作是中國與亞洲鄰國以及東非國家友誼的標誌;不斷強調新"絲綢之路"概念。
文章認為,除了迅速擴充海軍力量,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計劃並不僅僅是帝國主義邏輯的產物。"就算不考慮國家戰略的影響,幾個世紀以來,中國南方港口城市與東南亞的越南、泰國、馬來西亞以及印度洋國家也一直有著興旺的私人貿易。廣東、福建的沿海居民都是優秀的水手以及經驗豐富的商人,早在17世紀就已經在不同的地方建立了僑民團體。"
"海上絲綢之路並不是依靠強大的國力就能強行建成的。要是沒有周邊小國的合作意願,中國提供再多的經濟實惠也是白搭。這些周邊國家都有著各自的利益訴求,中國政界既不能用自負的姿態來強迫潛在的合作夥伴,但也不能給人造成軟弱的印象。這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所存在的諸多矛盾之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