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8日 星期三

楊 威利修的《香港秘密行動》

 

香港勇武抗爭者的前世今生
——讀楊 威利修的《香港秘密行動》
鄭經翰先生冒雨駕車,把一本新書送到我樓下,說是受一些「細佬」所托。收到書後,從第一頁練乙錚先生的序讀起,到最後一頁,一直放不下。凌晨四點多睡不著,起身後還是看,不誇張地說,這是我二十年來看到最好的一本有關香港的書,沒有之一。
這是一本口述歷史的書,看到它,想起三十多年前,我曾約黃碧雲﹑張月鳳等幾位香港記者,希望探討一下香港記實文學的寫作與出版,後來當然不了了之,因為在香港,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持這種體裁的寫作。《香港秘密行動》,圓了我三十多年前的夢。
今日在香港出版這本書根本不可能,甚至在台灣,原先接洽出版的團隊負責人,因消息走漏受到中共的威脅不得不退出,出版之事幾乎夭折,幸好經一位日文翻譯穿針引線,最終竟然是由日本出版社出版。本書版權頁上注明的出版社叫「獨眼科技傳媒有限公司」,公司地址在台灣桃園,總經銷負責人鄭小姐(hog8092@gmail.com),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想辦法郵購。我強烈推薦這部難得的著作,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本書共寫了十位勇武抗爭者,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男女,最年輕的一位女孩,受訪時才十七歲。作者訪問的人相信不只這十位,可能因不同原因有的最後未曾收入。從2020年年中開始採訪,每位都要交談多次,直至2021年九月脫稿,2022年7月出版,前後用了兩年多時間,其間得到很多團體與個人的支持,終於完成了這部令人驚喜的著作。
這本書讓我對香港勇武抗爭者有了更多直觀認識,也填補了我對香港抗爭歷史認知上的不少空白。它又是一份生動的人文社會報告,記錄了香港年輕一代在中共暴政統治下不屈不撓的鬥爭,記錄了他們的曲折經歷﹑生命生長以及當下處境。讀這本書,又讓我回到反送中運動那些海嘯般激蕩的歲月,為這一代香港青年的命運生出更多感佩和同情。
任何民眾的集體抗爭都是被激進派帶著走的。激進是少數,中間大多數是穩健理性的,後面少數是保守的,兩頭小中間大。我本是中間那些徹頭徹尾的「和理非」,七月一日梁繼平他們衝擊立法會時,我大吃一驚,心想此後暴力不斷升級,將如何一直支持下去?那天晚上反復捫心自問,終於明白衝擊立法會正是香港年輕人與舊的建制決裂的一種象徵性行動,香港年輕人借這一次衝擊與破壞,從此與香港立法會﹑政府以至中共勢不兩立。
次日我寫了一篇文章投給蘋果日報論壇版,表明我支持年輕人的立場,並說立法會大樓遭受的破壞,香港納稅人會出錢修復它們。從那以後,勇武派的行動不斷升級,我接受勇武鬥爭的門坎也不斷增高,我也是被年輕人推動著改變的。
從《香港秘密行動》這本書中得知,原來勇武者不是反送中運動中間才生成的,早在佔中運動中就已經存在。佔中運動失敗後,勇武者沒有解散,他們仍暗中聯絡,接受訓練,直至旺角暴動,直至反送中,他們也是一路成長起來的。
通過這本書,我知道勇武者並非有統一的組織,他們都只是一些小股的不穩定的集結,有的甚至是去到現場才臨時組織的群組,有的更甚至從頭到尾都是獨來獨往的孤勇者。我也知道他們絕對沒有受到什麼外國勢力的蠱惑,他們完全是自動自發﹑隨進隨出,只不過他們不參加則罷,一參加就「勇武」。
我也知道勇武者原來擁有武器,他們有人坦承出門都帶著「啹喀兵」用的開山刀,有的不知從什麼渠道取得槍支,有普通手槍,也有狙擊步槍,有的甚至自行製造手槍與子彈,研發各種不同的燃燒彈和炸彈。曾經有一批勇武派聚集開會,有人提出由「六七名死士」佔領某處可防守的制高點,然後直接宣佈「獨立。他們的「勇武」早已去到這種地步,令我大開眼界。
我也知道原來現場非常混亂,沒有統一指揮,年輕人根本缺乏實戰經驗,女仔不夠力氣「掟嘢」,後排的人朝黑警擲出的磚頭和燃燒彈,很多都落在前線手足身上,以致前面的人要回頭臭罵一頓才罷休。有時燃燒彈瓶口的引火布條沒有塞緊,飛到半路瓶裡汽油灑出來,都淋到前線手足身上,如果當時有火花,前線的手足就會燒傷。
本書最後一個個案,化名阿肥的年輕人參加了兩次「麻包袋」行動,所謂「麻包袋」就是綁架。第二次行動是健仔被警察開槍射中胸口之後,阿肥和同伴「為報仇」,在警署外埋伏,等到一群貌似警察的人出來,便跟踪其中一個,到暗角將其打昏,然後運到山崖上,把他推落懸崖。
那「警員」生死未知,警方對此也沒有作任何公佈,本書作者對這種極端行動也持懷疑態度,設想了幾種可能性詢問讀者的看法。
對於年輕勇武者過激的行動,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問題不是他們曾經怎麼想與怎麼做,問題是他們這樣想過和做過,而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了解這些現象的渠道。
作為一個讀者,我當然不同意「麻包袋」行動,這已屬於非法綁架﹑私刑甚至謀殺。我們不能因為黑警的暴力與違法,就把自己的倫理觀與價值觀,降低到他們那樣的水平,否則,我們就和他們一樣近於獸類了。再說,萬一那受害者不是警察,而是報案或辦事的市民呢?萬一他是警察,他又是文職呢?萬一他是警察,他又暗中同情抗爭者呢?
如此魯莽﹑殘暴而又不顧後果的勇武,不但無補於大局,甚至對正義的抗爭有負面作用。
勇武者經常碰到的難題,一是與家人的齟齬,尤其是與父母。有的父母是藍絲,當然形同陌路,有的父母雖是黃絲,但擔心子女安全,總是不希望他們走得太前。年輕勇武者永遠要面臨家庭的壓力,他們只有回到年輕人的群體裡,才會找到同溫層,因此,孤獨與委屈也是他們經常要面對的壓力。有一個女仔在街頭見到自己的母親,為拍攝抗爭行動與勇武者發生爭吵,不料自己卻在現場被母親認出來,當下的難堪與沮喪可以想像。
勇武者碰到的難題還有個人情感,有人因政見不同而與女朋友分手,有人因參與程度不同而產生裂痕。一個勇武者因不想女友擔心,選擇與她分手,不料有一次在街頭行動中發現有個女仔很像他的前度,他寫短訊問她,得到的回答是:「既然都分手了,你管我那麼多!」
有個女仔在香港,一邊參加抗爭,一邊不斷與一些男仔約會上床,將性愛當作火熱社會鬥爭的生活調劑。後來流亡到台灣,因交不到男朋友缺乏性愛,竟若有所失。
十個個案,每個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他們各有出身和性格,各有自己的精神面貌,只有在勇武這件事上,他們有共同的追求。他們年輕衝動,一腔熱血,目空一切,他們不怕吃苦履險,有的甚至幼稚到因為台灣定居的條件苛刻,準備回香港接受國安法審判,坐幾年牢後恢復自由身。
看這本書,有如與這些不相識的年輕人對面而坐,聽他們侃侃而談,被他們的青春熱血感染,也為他們命運坎坷而欷歔。
被控管有一百三十八支懷疑汽油彈的二十三歲理大女生楊泳茹,寫信給法庭的陳情信中有一段話,被作者引用作為其中一章的引言,她說的是:「生於如斯時代,作為一個充滿天真「傻勁」的人,這是我當守的道﹑必修的行,故此,我會毫無怨恨地接受。」讀到這裡,只覺內心絞痛。
為本書作序的有練乙錚﹑林昶佐和徐承恩。練先生是舊識,他的著作曾經是我經手出版,林昶佐是台灣創作歌手和立法委員,徐承恩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哲學碩士,香港歷史研究者。
本書作者楊 威利修素不相識,沒有看過他寫的文章,但他文字相當成熟,對文體的選擇經過深思熟慮。他以香港口語為基礎,以語體文為主體,盡量保持口述者的細節與語氣,必要時才作解釋,盡量減少語體轉換中對原意的傷害。
作者對香港社會與人生百態都有成熟的觀察與認知,對敘述者的故事與觀點也都保持冷靜的求真態度。除了忠實記錄敘述者的本意之外,作者對其中的一些細節,也保留質疑的態度,並不失時機地針對一些現象作出自己的判斷與引申。作者的冷靜與客觀,使這本書有更強的可信程度與可讀性,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寫作態度。
正常的社會條件下,這本書有資格榮獲香港電台的十本好書和市政局文學雙年獎,現在當然是奢望了。但一本書之成敗得失,絕對不在官方的好惡,而在質量的高低與讀者的褒貶。我向大家鄭重推薦這本書,也借此機會多謝作者的努力,他為香港人的抗爭歷史,留下不可磨滅的一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