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6日 星期六

《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編著者 廖文輝



《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編著者 廖文輝



《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新書出版
【學術出版】
         廖文輝編著的《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三月由聯經出版,本書以地理為點,時間為線,延展出涵蓋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的面,記錄馬來半島自史前時代至近代,文化及種族發展的深長歷史。這部由馬來西亞華人以中文寫成的馬來西亞史,填補近半世紀來華人社會書寫大馬史的空白,博採華文、巫文及其他外語文獻研究。沿襲馬來西亞的歷史發展軌跡逐一開展,從遠古石器時代先民的原始活動,到當代馬來西亞二○○八年的國會大選,貫穿古今,兼及東西馬,詳略論述考古新發現、各分期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選題層次清晰,融集現實性和指向性,體系完整、結構縝密,論述穩健、語言樸實,綜述馬來西亞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並且以文化融和、政治角力、經濟動力和民族團結的視角,看待馬來西亞歷史發展的變與常。


       《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為「South書房」的第一本書,書系主編高嘉謙在總序〈South—南方視點的跨國人文書房〉寫道,南方,對於台灣,從來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方位的辨識。它有自身的歷史和地緣政治脈絡。尤其從東亞—東南亞的地緣政治,以及閩粵移民大遷徙的角度而言,以南海為核心的海上絲路與朝貢貿易,向來是理解中國境外南方的重要起點。航路強調了移動,而知識視野的建立,也必然在播遷與傳釋過程找出其立基點。我們著眼南方,旨在強調台灣自身不能忽視的知識脈絡。

放眼二十一世紀,現代漢語是亞洲地區的主流與強勢語言。相對於中國大陸,台灣是最密集使用現代漢語的地區。本書系有二個重點。一是關注南方知識與文化的華語生產,以及不同語種的南方知識在華語世界的出版。二是文化傳釋,認識和探索台灣建構南方知識視域的必要性,關注台灣與南方世界在知識、文學、文化傳播、詮釋的種種可能。近年「全球華語」概念的興起,乃著眼現代漢語的異質性,強調從語言學與文化生產的脈絡,觀察華語文化與文學文本在不同語境的在地化實踐,進而觀察各地漢語生態環境、華人認同與文化創造。而在「南向」的思維裡,我們擴大解釋「全球華語」的概念,挪用為一種華語界面的知識傳釋和轉譯。我們回顧華人移民史,兼及當代華人離散跨境現象,以及東南亞各語族的文明與文化脈絡,如何透過華語書寫與翻譯的可能,建立其華語世界的南方知識視域。舉例而言,新加坡、馬來西亞是一個漢語方言、華語,以及英語、馬來語、淡米爾語等不同族裔的語言多樣性環境,遂產生了迥異於東亞世界(台灣與中國)的漢語腔調和語用習慣,卻又直接或間接吸收東亞華語世界的養分。
        由廖文輝編著的《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馬來西亞史,便在這樣的書系脈絡中應運而生。本書以地理為點,時間為線,延展出涵蓋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面向,記錄馬來半島自史前時代至近代,文化及種族發展的深長歷史。各章看似各自獨立的故事,彼此相互牽連、內外鑲嵌。馬來民族、華族、印度族群、原住民族,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佛教文化及外來西方殖民文化,造就了豐富的大馬歷史;而隱藏在多元民族背後的,卻是暗暗湧動的民族衝突和矛盾。

這是一部由馬來西亞華人以中文寫成的馬來西亞史,填補近半世紀來華人社會書寫大馬史的空白,博採華文、巫文及其他外語文獻研究。揭開被覆蓋的昨日,追尋真實的過去,探問未知的未來。沿襲馬來西亞的歷史發展軌跡逐一開展,從遠古石器時代先民的原始活動,到當代馬來西亞二○○八年的國會大選,貫穿古今,兼及東西馬,詳略論述考古新發現、各分期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選題層次清晰,融集現實性和指向性,體系完整、結構縝密,論述穩健、語言樸實,綜述馬來西亞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並且以文化融和、政治角力、經濟動力和民族團結的視角,看待馬來西亞歷史發展的變與常。
編著者簡介

廖文輝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馬來亞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中國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馬來西亞歷史研究中心主任、華僑大學華僑華人文獻資料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東南亞史和東南亞華人。著有《許雲樵評傳》、《馬新史學80年:從南洋研究到華人研究(1930-2009)》、《華校教總及其人物(1951-2005)》、《華教歷史與人物論集》等。

※詳細書訊請見博客來網路書店: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521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