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籲“獨立公投、正名入聯”的李登輝如何看待新台海危機陰影下的兩岸關係?他談到習近平和特朗普上台後的東亞形勢變化,和美日台要如何對抗北京的野心。
CHRIS HORTON
“中國的目標是吞併台灣的主權,消滅台灣的民主,實現最終的統一,”台灣的首位民選總統李登輝說。他呼籲舉行全民公投,將該島的正式名稱從中華民國改為台灣。
“中國的目標是吞併台灣的主權,消滅台灣的民主,實現最終的統一,”台灣的首位民選總統李登輝說。他呼籲舉行全民公投,將該島的正式名稱從中華民國改為台灣。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這個故事,人們聽來並不陌生。
大約三十年前,在一群追求民主改革的大學生帶領下,成千上萬的抗議者來到位於首都中心的一個巨大廣場上,向未經選舉的執政黨發起挑戰,呼籲變革。
在這個故事的台灣版中,則有個圓滿的結局。
那是1990年。抗議活動由國立台灣大學的學生髮起,他們反對李登輝被國民黨的671名同僚選為總統,要求實現總統等領導人的直選,以及進行其他改革。這次,並沒有出現如中國共產黨一年前在北京對待示威者那樣的血洗行動。相反,李登輝在任職的頭一天就與一群學生代表會面。經過討論後,他滿足了學生們的所有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讓人民直接選舉總統。 1996年,他贏得了第一次全國性的總統選舉。
此外,這與他的國民黨前任——蔣介石和兒子蔣經國處理異見的方式相比(後者對待異見較前者相對寬鬆),有了很大的不同。在1949年國民黨自中國逃至台灣後,台灣經歷了38年殘酷的戒嚴統治,直至1987年,也就是蔣經國去世並由李登輝繼任的前一年。
“我很關心學生,”現年95歲的李登輝在一次罕有的採訪中告訴《紐約時報》的記者。
他回憶了自己1940年代後期就讀台灣大學,並擔任學生會會長,以及北京大學學生沈崇1947年遭兩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強暴後,參加反美抗議的過往;當時,國民黨從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控制著台灣。
從雅緻簡樸的起居室通往樓上的樓梯底部過道上,一個花瓶裡放著大朵的太陽花,讓人想起了另一個他曾支持過的學生運動。 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擾亂了與中國簽訂的服務貿易協定,該協定原本會向中國資本開放台灣的服務業——反對者認為,該協定會讓台灣容易受到北京的政治圖謀的影響。 “我也很關心他們,”他談及“太陽花運動”中的抗議者時說道。他還對肩負尋求終止中華民國政府等使命的新政黨“時代力量”表達了敬意。 “我們有同樣的性質,”他說。
李登輝用台語交流時最為自如,但他經常在普通話、英語和日語之間來迴轉換。與20年前鼓勵台灣選民挺身面對中國的演講相比,他說話更慢,也更從容了。在某些時候,通常是談及台灣需要對中國需要採強硬態度時,那昔日之火又會重燃片刻。
如今,台灣再次受到來自中國的軍事威懾,經升級換代的中國海軍及空軍定期測試台灣的能力。新台海危機的這個想法越來越像是一個什麼時候發生,而不是會不會發生的問題。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試圖通過向企業和國家施壓的方式抹去台灣的國際存在,挖走台灣剩下的最後幾個正式外交盟友,李登輝在當地政壇變得更加引人矚目。他呼籲進行改革,以便明年就台灣為國名的新憲法舉行全民公投,而北京方面誓言將以軍事行動回應這個舉動。
以下是《紐約時報》與李登輝的訪談摘錄,採訪主要以書面進行,內容經過刪減與編輯。
4月,中國在海南島舉行的數十年來最大的海軍軍演。
4月,中國在海南島舉行的數十年來最大的海軍軍演。 Li Gang/Xinhua, via Associated Press
問:想把1995~96年的第三次台灣海峽危機和目前兩岸關係進行對比。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有哪些區別?
答:從過去到現在中國對台灣的目的一直沒變,就是併吞台灣主權,消滅台灣民主,達成終極統一。
登輝任內有效地運用“明德專案”(李登輝主政時期為建立台灣和美日秘密渠道而採取的一項重要政策——編註);這專案平台讓台灣、美國、日本三方,透過政府與政府之間最直接的對話,共同合作以促進國防、軍事、外交、經濟等各領域的全方面發展,對促進亞太地區的穩定,力抗中國的野心,成功地化解1995年年台海飛彈危機,功不可沒。
面對中國習近平上台嚴重破壞區域和平現狀,台日兩國擁有共同的價值觀,也是四面環海,有許多地緣政治利害一致的地方。有必要也有需要守護東亞的安定與和平,進行安全保障上的對話。
現在日本安倍政府已改凡事依賴美國的態度,對於自身的安全轉向積極,並進而主導美國退出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後的半真空狀態;安倍政府首提“印度洋—太平洋戰略”是值得肯定的事。台灣要積極爭取加入,國家主權與經濟發展才不會邊緣化。
問:李總統對自1996年年以來的中國的經濟發展有什麼看法?是中國和國際社區雙贏嗎?
答:中國崛起後,在馬(英九)政府時代開始,積極展開對台灣優惠政策,這些措施都暗藏政治企圖,且會上癮的補助,如果台灣把它當成是依靠,下場是台灣的體制逐漸弱化喪失長期的經濟競爭力。
台灣要成完整的國家,就政治經濟層次而言,對內要維持政治自主,對外要經濟自主;台灣如何在全球化規則下,像與其他國家一樣和中國正常貿易往來,同時以實力與智慧捍衛政治自主,提防失去經濟自主從而失去政治自主,淪為中國經濟殖民地,是台灣不可忽視的問題。
問:李總統對解放軍快速的發展有什麼看法?是和平崛起嗎?
答:中共人民解放軍自開放軍隊、軍人可兼做營利事業後,與民爭利現象層出不窮,同時衍生貪污舞弊歪風。這現像在習近平上台後,已整頓調整,但後續成效如何仍有待觀察。
慶幸的是,台灣的國軍在登輝任內完成“軍隊國家化”。但由於台灣和許多國家沒正式邦交關係,加上世界各國忌憚中國抗議,所以國軍面臨到武器獲得管道狹窄,研發能力製約,以及願意從事軍職的年輕人逐年遞減。這些都是台灣國防安全迫切的危機。
事實上中國在2005年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就是要把兩岸關定位為中國內政問題,藉由制定此法來確認及維護侵略台灣的正當性。所以,解放軍的發展,對周遭的國家都是威脅,尤其對台灣而言,這發展不是和平崛起,解放軍一直都是台灣的外敵。
如果美國、日本為顧慮中國,而採取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的態度,會鼓舞中國不斷的增強軍備。這是非常危險的事,台灣若被中國侵略,最大的受害者會是日本,因為對外航路會受到中國的製約,就像掐住喉嚨,而且在併吞台灣後接下來就是釣魚台(港台稱釣魚島為釣魚台——編註)、沖繩、朝鮮半島等地方,步步進逼日本的本土。
台灣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個別的“存在”。能夠以台灣之名而存在,才是唯一的重點。更進一步說,其實我從未主張過“台灣獨立”,因為,台灣已經實質獨立,沒必要在國際社會作出引起爭執的發言。此舉,更讓中國解放軍毫無藉口理由對台再次動武,以轉移自身社會對立的高度矛盾。
自蔡英文當選總統以來,中國加強了對台灣的壓力。蔡英文領導的黨派一直以來支持該自治島嶼獲得正式的獨立。
自蔡英文當選總統以來,中國加強了對台灣的壓力。蔡英文領導的黨派一直以來支持該自治島嶼獲得正式的獨立。 Taiwan Presidential Office/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問:對台灣民主發展來講,李總統覺得哪些方面比較成功,哪些方面還要進步?
答:登輝在1988年繼任總統時台灣是“中國法統”的地方政府,國民黨政權是以威權方式統治台灣;用一部不適合台灣現況的《中華民國憲法》套用在台灣身上,整個國家的軍隊跟資源都是國民黨的資產。
歷無數困難,在人民支持之下,1990年6月召開“國是會議”後,完成不流血的“寧靜革命”,也就是六次修憲工作達成的主要目標包括:終止“動員戡亂時期” ,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第一屆代表中國法統的老立委、老國代退職,從此中央各級民意代表全面改選總統、副總統,各縣市首長也全部由人民選舉產生。
此外,“軍隊國家化”是登輝推動所有民主化改革真正的起點;國防是國家安全最重要的基礎,也是國家主權最重要的象徵。讓軍隊不再屬於個人或政黨,落實軍隊國家化,成為安定國家主要的力量,登輝的民主改革才能穩定推動。
現在經過三次政黨輪替的經驗,已暴露憲政體制的三大缺失;代議制度無法順暢運作;國會政黨非理性惡鬥內耗;司法失去公正性與人民的信賴。
而且,經濟太過度依賴中國;中國對台灣的優惠,都是出自政治企圖會上癮的補助政策,目的是讓台灣的經濟體質喪失競爭力。當人民在享受政治自由的同時,經濟上卻沒有自由權、自主權,台灣的民主政治進程將蒙上陰影。
總之,台灣的發展,現在主要面臨兩項問題:第一項是“國家經濟的困境”,這和領導者的能力、兩岸關係以及全球治理的風險有關,領導者若沒有施政願景,國家發展當然就會受影響。第二項就是“政治改革的停頓”,譬如中央政府組織再造只有形式上的合併,但效率與效能並無提升,以及地方分權的不足,使地方的發展與治理不夠健全。
何貴森(Chris Horton),現居台北,《紐約時報》等媒體的特約撰稿人。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