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5日 星期日

沒有奶粉的“強國”夢

媒體看中國

沒有奶粉的“強國”夢

農曆新年臨近,“中國人”帶給新加坡、香港和台灣怎樣的感受?香港立法會改革還有多少空間?香港法官審理大陸水貨客偷帶奶粉案為何稱“國恥”?
China Peking Hipp
(德國之聲中文網)農曆新年將近,新加坡市中心的天福宮門口掛起了紅紅的燈籠和吉祥的標語。紐約時報中文網發表文章《新加坡華裔,你是中國人還是華人?》,作者歐大旭說,在新加坡的多語言教育系統中,普通話事實上被視作英語之後的第二大語言。差不多半個世紀之前,新加坡採用了中國大陸所使用的簡體中文書寫。從食物上的相似性以及根植於儒釋道文化的共同習俗可以推斷,人們對中國文化十分熟悉。然而,在新加坡華人和中國大陸人之間仍然存在著一條裂痕,當代社會價值觀和本應讓他們緊密相連的語言卻將他們分隔開。
Singapur Markt Neujahrsfest
新加坡的中國城慶祝農曆新年
歐大旭說,中國對新加坡人日常生活的影響力清晰可見,這激發了他們作為新加坡人的認同感,而不是中國內地人後裔的認同感。如果說新加坡的華人曾經把自己界定為華人,以對抗馬來西亞,那麼如今他們正在和中國保持距離。通過把其悠久的傳統融合到一個比較年輕的國家身份中,新加坡的中華僑民已經創建了一種溷合式文化,它對單一的華人身份提出了質疑。
香港立法會改革還有多少空間?
法律人士、政治評論家吳靄儀在香港《明報》發表文章《第二輪諮詢空間有幾大?》,認為如果8‧31真不可改,那麼立法會否決便是。香港政制發展,雖然前路崎嶇,但不會"原地踏步",就像過去雖然小圈子選舉不變,我們也能迫出一個要欽點候選人認真競選的特首選舉出來。
Hongkong Rede von Leung Chun-ying 14.01.2015 Protest im Parlament
香港立法會改革有多少空間?
為何成為候選人要得到提委會半數或以上通過?吳靄儀說,這就是關鍵。嚴控誰能"出閘",是現時沒有的新關卡。放寬"入閘"條件讓一大堆人競逐"出閘",誰也看得穿毫無意義。唯一值得改,而香港特區又有足夠法定權限改變的,是改革立法會功能界別的選民基礎,使在該等界別就業的人都有權做選民。這個改變,或能達至提委會的產生不再絕大由北京操控的效果,而50%提委支持的門檻也因此變得讓香港人有較大的自主空間。
偷運奶粉是"國恥"
香港法官審理大陸水貨客偷帶奶粉案,不知其數,煩不勝煩,最後忍不住說了一句"國恥"。香港《蘋果日報》發表文章《國恥說》,作者李純恩認為,這句話很重,但是個​​事實。偌大一個"強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十五億人口,卻做不出一桶讓人放心給孩子吃的奶粉。這其實也就是對"強國"這個稱號最大的諷刺。
Melamin China
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後,中國人對本國嬰兒奶製品喪失了信心
李純恩說,這種話讓大陸的五毛和憤青聽了一定又會大罵,會說一個香港的法官憑什麼如此污辱祖國,看輕大陸同胞。但中國生產的奶粉他們也是不敢給自己孩子吃的,在這種事情上,中國人是難得齊心的。這不叫崇洋迷外,而是性命攸關。這個"國恥"是許多中國人齊心合力賺回來的。
"最後一哩路"有多長?
隨著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作業啟動,以及提名形勢的幾近明朗, "民進黨的最後一哩路"再成輿論話題,即是民進黨是否承認或接受"九二共識"。台灣《蘋果日報》發表台灣政論家、國安會前副秘書長杭之文章《沒有"民進黨的最後一哩路"》,文章認為馬英九政府上台後對所謂"九二共識"的"認證" ,就是把解嚴後國民黨政府構築兩岸關係架構的一些原則、底限收起來,默認對岸這樣那樣有形無形的宣示,北京"入島、入戶、入腦"大有斬獲。
文章質問,習近平以強人之姿推動帶有強烈國家主義色彩的"偉大的民族復興"這一"中國夢",兩岸的種種分歧,價值的、體制的、利益的……,如何有可能解開其癥結?"在經歷太陽花運動、隔鄰香港的"佔中運動"等的衝擊後,歷經近百年民主追尋的台灣,除了護衛這一跌跌撞撞辛苦建立起來的價值、體制、利益之外,對於對岸近兩百年來多少仁人誌士成新鬼,多少藜民哀哀無告埋骨夾邊溝,以追求中國自由、民主、憲政之現代性的努力,台灣能無絲毫的道義責任嗎?"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摘編:張平

沒有留言: